第75章 复工、更名 (第2/2页)
原材料采购、工人培训、生产流程优化、销售网络的搭建、此前被搁置的卫星锅和信号增强器研发项目重新启动,厂里的研发团队,要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这两个高附加值的产品上……
一系列指令清晰果断地发出。
台下干部也是奋笔疾书,没有人露出半点质疑的神色。
虽然江振邦到任不足一个月,但通过之前一桩桩一件件的事儿,让他已经在厂里初步建立了威信。
先前那些疑虑、观望的眼神,如今都变成了信服与专注。
大家看到了实实在在的产品,听到了市领导的亲口承诺,拿到了真金白银的资金,再也没有人怀疑这个小厂长的能力。
所有人都看到了勃勃生机万物竞发的场面,再不努力,就对不起这个来之不易的机会。
“还有一个事儿,非常重要,之前厂委会研究过了,现在既是通知大家,也是征求意见。”
当工作的话题说完,江振邦清了清嗓子,正色道:“要破旧,就要立新。我们锦红厂以后要做的是新产品,走的是新路子,就不能再抱着老名头不放。‘锦红’这个名字,承载了厂子过去的辉煌,也背负了近几年的困顿和耻辱,所以我们厂必须要改个新名字。”
他拿起桌上的一支笔,在面前的白纸上迅速勾勒起来。
“我跟班子里的几位领导商量了很久,各自想了些新名字,最后达成一致意见,就叫‘兴科’,兴科技术厂。”
江振邦把那张纸举起来,展示给所有人看。
纸上,除了“兴科”两个遒劲有力的汉字外,还有一个简洁而充满设计感的商标:
一个变形的字母X和K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构成了一个向上飞驰的箭头形态,外面一个不闭合的圆环将其包裹,既有突破之意,又有面向全球的视野。
台下开始响起细微的讨论声,所有人的注意力都被那张白纸上的新名字和新标志吸引了。
“兴,是振兴,是兴旺、兴盛,也是我们兴宁市的兴。科,是科技,是科学。”
“兴科,往小了说,是要振兴我们兴宁市的科技产业,往大了说是要振兴我们国家的科技产业。”
江振邦的声音不大,但每个字都清晰地送入在场每个人的耳朵里:“未来,我们要做的就是科技产品。小到家电,大到通讯设备…所以锦红这个名字,不够贴切也不够形象,是必须要换的。”
“但大家也是锦红厂的员工,都是锦红厂的主人,改名这个事儿每个人都有份,请各位回去把新名字告诉基层职工,如果有人觉得兴科不好听,寓意不够大,那就多想几个新名字,咱们投票决定。”
“要是大家觉得兴科这个名字还行,没什么其他意见,那明天就开一个职工代表大会,把名字定下来,争取让新产品用上新名字。”
江振邦停顿了一下,给在座的人一个消化的时间,看没有人站出来表示反对,这才宣布散会。
改名这件事,是江振邦在投石问路,为后续将锦红厂由国营厂向公司化改制做铺垫。
虽然江振邦这个厂长依旧想让锦红厂保持百分百的纯国企,但从“国营”到“国有”是从中枢到地方的大趋势,谁也无法阻拦。
这些国营厂必然要从单纯执行国家计划的生产单位,转向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并建立现代的企业制度。
江振邦也需要打造一个成功改革的典范,从而推动全市的国企改革工作。
但现在国营厂的职工都是干部身份,是铁饭碗,一下子转变成公司的员工,江振邦怕他们不理解,不接受。
所以先改个名字试探一下,过一段时间等厂子效益好了,自己在厂子中更有威信了,再把厂子公司化改革,阻力也会更小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