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 采访 (第1/2页)
兴科的VCD要想在即将到来的血海中杀出一条血路,光靠产品质量和渠道是不够的,必须要有品牌效应。
而在这个年代,最好的品牌背书,就是官方媒体的正面宣传。
他自己,就是最好的宣传名片。
一个二十一岁的大学毕业生,临危受命,接手濒临破产的国营老厂,在短短四个月不到扭亏为盈,创造产值过亿的奇迹。
这个故事本身就充满了传奇色彩和新闻爆点。
他要做的,就是将自己和兴科VCD深度捆绑,通过媒体放大这种传奇性,在消费者心中建立起“天才厂长”和“国货之光”的形象。
兴科暂时掏不出上千万的营销费用,只能用这种取巧的手段了。
南下之行,江振邦就找了不少南方城市的媒体,已经花大钱写下软文,只等他一声令下就会发布。
老家这边,江振邦是通过母校的关系联系上了媒体,价钱要便宜不少。
一番客套寒暄,气氛很快热络起来。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
饭桌上的话题引向了正事。
“振邦,你上次在电话里提的事情,周副校长跟我们商量过了。”
张博文放下酒杯,表情严肃了几分:“我们都觉得,你和兴科厂的成功,不仅仅是你个人的荣誉,更是我们奉省国企改革的一个典型案例,非常具有宣传价值。”
主管宣传的钱爱萍副校长接话道:“我这边已经联系了《奉省广播电视报》和《奉阳晚报》的两位资深记者,他们对你的故事非常感兴趣。”
“另外呢,奉省电视台新闻频道的副总监,我也跟他打过招呼了,他那边也愿意安排一个采访。”
《奉省广播电视报》和《奉阳晚报》是省内发行量最大的市民报纸,影响力巨大。
而奉省电视台,更是覆盖全省的官方媒体。
这几条线,几乎是奉省的顶级媒体资源了。
“谢谢,谢谢母校!谢谢书记,谢谢各位校长,学生无以为报!”
江振邦当即动容,端起酒杯,起身诚恳致谢,并表示要连干三杯。
钱爱萍笑着摆摆手,说不用:“振邦你现在是我们奉阳工业学院走出去的一面旗帜,宣传你就是宣传我们啊,你名气越大,我们脸上也有光!”
书记张博文与他碰了一下杯,一饮而尽。
江振邦再敬校长,李兰芝感慨着说:“你为母校争了光,母校为你铺路,这是理所应当的,看你,我们就像看自己的孩子。”
“谢谢老师。”
江振邦是真感动了,举杯一饮而尽。
“好了好了,不要这么喝了。”
“你还年轻,注意身体,健康是最重要的。”
张博文劝他放下酒杯,其他没被敬酒的校领导也温言相劝。
江振邦这才不再一口干了,但依旧是半杯,桌上六个人敬了个遍,包括章景行。
“缓一缓,吃点菜缓一缓。”
校领导们立刻关切地夹菜的夹菜,盛汤的盛汤。
江振邦只能不住地说感谢。
“你是我们的学生,振邦,以后不要跟老师们来生意场或官场上的这套了。”
“就是,那套不要跟我来…不过这小子酒量真不错啊!”
“确实,哈哈!”
校领导们一阵打趣闲聊,过了一会,张博文才道:“不止是奉省这块,林江省、白龙省,甚至京城的媒体资源,我们也在谈。
当然,费用还要有的,但肯定比你去找要便宜…总之,接下来,母校一定会鼎力推你!”
这真是意外之喜,
江振邦感动不已,却听张博文又正色道:“不过你太年轻了呀,大力宣传后,可能会引起非议,掀起一场风波,你要有这个心理准备。”
“我明白。”
江振邦点头:“只要有助于兴科的长远发展,能提高母校的知名度,我个人遭受一点非议也没什么。”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