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 采访 (第2/2页)
“不是那么简单的。”
张博文立刻摇头,教诲道:“你不止是兴科的董事长,更是国家干部。”
“你要考虑到政治影响,接受采访的时候,什么话该说,什么话不该说,你心里要有数。如果说了不该说的,让大领导看见,那你明明是有功之臣,领导对你也会有负面看法!”
钱爱萍点头同意,又道:“我跟媒体打过招呼了,稿子我们这先审一遍,没问题再发。”
“从另一个角度讲,这对振邦你也是个机会,能凭此进入高层视野。”
江振邦嗯嗯点头,他的调研报告已经发在内参上了,省领导都看见了,再高能高到哪去?难道是京城?
有了更好,没有拉到。
他宣传造势的目的就是为了营销VCD,提高兴科的公众知名度,而不是搞什么政治投机。
……
翌日上午,天都酒店的咖啡厅里,江振邦见到了两位记者。
一位是《奉阳晚报》的王牌记者李建,四十来岁,戴着黑框眼镜,眼神里透着一股职业性的审视。另一位是《奉省广播电视报》的赵敏,三十出头,短发,显得精明干练。
简单的寒暄过后,二人正式开始采访。
起初,话题围绕着江振邦的个人经历展开。
“江董,二十一岁的国营厂厂长,我打听过了,纵观全国都是仅此一例!虽然当时锦红厂的情况不容乐观,如今兴科的成绩,也证明了你的能力。”
“但我还是很奇怪,今年八月份,你刚刚大学毕业,是怎么做上这个厂长的呢?”
李建推了推眼镜,问的很直接,但他又补充道:“这个问题我必须要问清楚,报道上也要写明白,否则会引发负面舆论的,读者和观众,会以为当地政府在大学生分配上存在黑幕,对你本人也有害,我们还不如不宣传。”
“理解。”
江振邦笑了笑,如实答道:“我毕业后没有第一时间分配工作,而是用近两个月的时间下基层,写了一份县域经济的调研报告,兴宁十五家国营厂我都走遍了。”
“当我到锦红厂调研时,厂党委书记陈玉彬亲自接待了我,因为我的专业就是学电子的,厂里缺乏这方面的技术人才,陈书记诚挚邀请我留在厂里工作。”
“我虽然没有立刻答应,但还是给陈书记出了些主意,陈玉彬书记觉得很有道理,对我非常欣赏,这是前因。”
“后来,我写完了那份县域经济的调研报告,拿着它,我以应届毕业生的身份,斗胆去见了兴宁市的刘学义市长,经过刘市长,我又见到了孙国强书记。”
江振邦删删减减,用春秋笔法将来龙去脉讲了一遍:
“两位领导非常有格局,不仅没有觉得我写的报告是高谈阔论、空中楼阁,反而十分看重。我本人就此被分配到市委办和国资局,在政府和党委两个口都担任职务,并与各局一把手,共同推行兴宁市国企改革的工作。”
“锦红厂的陈玉彬书记第一个响应国企改革的号召,搞了一个聘任制厂长,并开了一个职工代表大会,邀请我去锦红厂当厂长,经市委市政府谨慎研究,同意了他们的聘任决定……”
“但我本人收到这个消息后非常震惊,有点想说你们还是另请高明吧,但书记和市长说了,你是党员,又是全兴宁唯一一个电子专业大学生,你不来干谁来干?”
“我想,既然无论是厂子还是组织都想让我挑起这个担子,那我索性硬着头皮试一试!”
“之后的事儿,两位记者应该都知道了,我联系上了我的母校奉阳工业学院,寻求技术支援,校企合作,共同搭建产学研一体平台……”
江振邦徐徐道来,听得李建和赵敏两个记者连连点头。
直觉告诉他们,他们找到了个大新闻!
一个足以轰动全国的大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