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争光 (第1/2页)
拾穗儿身上这件黑色西装,是临走时阿古拉特意为她改的。衣服原本是县里干部捐给合作社的,阿古拉用家里那台老掉牙的缝纫机,笨手笨脚地忙活了半天,把过宽的肩收窄了,把太长的袖子也截短了一截。
拾穗儿紧张地攥着袖口,手指头都捏得没了血色。她能摸到里面羊毛衬里上,有一道线头已经被她摸得起了毛球。翻看领口,里面缝着个洗褪色的蓝布标,阿古拉在那上面,用彩线绣了一朵小小的沙枣花。
“下一组,京科大学,项目《戈壁低成本混播固沙技术》。”
听到主持人念出学校名字时,拾穗儿感觉后颈的碎发突然被汗水浸得发黏。
她抬头望向会场穹顶,水晶灯折射的光刺得眼睛发花,恍惚间竟看成了戈壁滩上正午的太阳,连耳边各国语言的交谈声,都变成了风沙掠过沙枣林的“呜呜”声。
身旁的队友轻轻碰了碰她的胳膊:“穗儿,该我们上了。”
拾穗儿深吸一口气,踩着地毯往前走。高跟鞋是借学姐的,鞋跟比她平时下地穿的胶鞋跟细了三倍,每走一步都像踩在松动的沙砾上,要费很大劲才能稳住重心。
她刻意放慢脚步,目光掠过前排评委席——哈佛的教授正低头翻看资料,麻省理工的团队成员抱着胳膊,嘴角带着一丝若有若无的审视。
走到演讲台中央,拾穗儿先对着话筒试了试音,声音比预想中稳,只是握着讲台边缘的手,还是不小心碰倒了桌上的矿泉水瓶。
塑料瓶在桌面上骨碌碌转了两圈,最后被她飞快地按住,指尖碰到瓶身冰凉的水汽,忽然想起去年在戈壁试点区,奶奶阿古拉递来的那壶晾好的沙枣茶,也是这样沁凉的温度。
“各位评委,各位同仁,上午好。”
拾穗儿抬起头,视线缓缓扫过会场,“在展示我的项目前,想先请大家看一段画面。”
她按下遥控器,身后的大屏幕亮了起来。
没有精致的3D模型,没有炫酷的动画演示,只有一片裸露的戈壁——土黄色的沙砾在风里滚动,远处的沙丘轮廓被风沙模糊,几棵歪歪扭扭的沙枣树扎根在干涸的土地上,树底下,一个穿着蓝色劳动服的身影正弯腰埋种子,额头上的汗顺着脸颊往下淌,滴在干裂的土地上,瞬间就没了踪影。
会场里忽然安静下来,刚才还在交头接耳的人都坐直了身子。
拾穗儿的声音轻轻响起,带着一点戈壁风沙打磨过的沙哑:“屏幕上的人,是我的奶奶阿古拉。这片土地,是我的家乡,是内蒙古的戈壁滩。”
她伸出手,指尖虚虚地碰了碰屏幕上的沙枣树:“大家看这些沙枣,它们的根能扎到地下十几米深,哪怕一年只下一场雨,也能活下来。去年春天,沙尘暴刮了半个月,我们种的梭梭苗倒了一半,可这些沙枣树,硬生生扛住了,等风沙停了,枝头还冒出了新芽。”
说到这儿,拾穗儿的喉咙忽然有点发紧。她想起去年风沙过后,自己蹲在沙枣树下掉眼泪,奶奶阿古拉把晒好的沙枣干塞到她手里,粗糙的手掌拍了拍她的背:“丫头,哭啥?沙枣都没认输,咱们人咋能认输?”
“我的项目,就是在这样的风沙里‘长’出来的。”
拾穗儿定了定神,切换到下一页PPT,上面是两张对比图——左边是裸露的戈壁,右边是种满沙枣、梭梭和沙打旺的绿地。
“我们团队用了三年时间,筛选出沙枣、梭梭等五种耐旱植物,研发出‘低成本混播技术’。不用昂贵的滴灌设备,靠天然降水就能存活”。
“不用进口的营养土,用戈壁当地的沙土混合羊粪就能育苗,甚至连种子,都是我们自己在合作社育种基地培育的,成本比传统固沙项目降低了50%。”
话音刚落,前排就有人举起了手。是麻省理工团队的领队,一位头发花白的教授,他推了推眼镜。
语气带着质疑:“MiSSShi,您强调低成本,我想知道,过低的成本会不会影响固沙效果?毕竟我们之前接触的固沙项目,投入都非常大。”
会场里的目光一下子都集中到拾穗儿身上。
她没有慌,反而笑了笑,从随身的帆布包里拿出一个厚厚的文件夹——这是她特意带来的,里面装着试点区的监测数据和牧民的签字确认表。
“教授,这是我们家乡试点区的真实数据。”
拾穗儿走到评委席前,把文件夹递过去,“三年间,我们共固沙200亩,植被覆盖率从最初的5%提升到了10%。
更重要的是,这些植物不仅能固沙,沙枣的果实能做果酱、果干,梭梭的嫩枝能喂羊,去年试点区的牧民,人均收入比往年增加了10%。”
她指着PPT上牧民们捧着沙枣果干笑的照片:“这位是李叔叔,以前他家的羊总因为缺草而掉膘,去年靠卖沙枣果干和梭梭饲料,不仅换了新的羊圈,还供儿子考上了县里的高中。还有这位李奶奶,她用沙枣花酿的蜜,在网上卖得特别好,现在村里好几个阿姨都跟着她学酿蜜。”
拾穗儿的声音越来越柔,眼睛里亮闪闪的。她想起每次回合作社,李叔叔都会把刚烤好的馕塞给她,李奶奶总拉着她的手,往她口袋里装热乎乎的沙枣糕。
那些细碎的温暖,像戈壁滩上的阳光,一点点焐热了她的心。
“我们做这个项目,不只是想让戈壁变绿,更想让家乡的人能靠这片土地活下去,活得好。”
拾穗儿回到演讲台,目光坚定,“成本低,不是因为偷工减料,是因为我们知道,戈壁上的每一分钱都来得不容易,我们要把钱花在刀刃上,花在能真正帮到牧民的地方。”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