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分享 (第1/2页)
这是拾穗儿和陈阳从内蒙古草原研学回来的第三天,京科大学的报告厅里已坐得满满当当。
木质座椅上,学弟学妹们捧着笔记本轻声交谈,笔尖在纸页上摩挲的声响,伴着窗外梧桐叶的沙沙声,织成初夏里安静又热烈的氛围。
作为即将毕业的大四学生,他们要给同校的学弟学妹、学院老师分享研学收获,更要说说藏在心里多年的戈壁梦。
拾穗儿站在后台,左手反复摩挲着帆布包上绣的小雏菊。
这是大三那年,她和陈阳在实验室培育“戈壁1号”耐旱草种时,他趁着等待数据的间隙帮她补的,针脚里藏着“扎根戈壁”四个字的缩写。
包侧兜露着半截研学手册,封面上沾的草原沙土还没擦干净,指尖一碰,就能想起在苏木马场蹲到腿麻测的土壤湿度。
想起牧民递来的热奶茶,炒米沉在碗底的香甜,还有和陈阳一起在沙丘边埋下的草种——那是他们为毕业返乡做的最后一次实地验证,每一粒都裹着京科大学实验室调配的微生物菌剂。
“又在琢磨待会儿怎么说?”
陈阳的声音从身后传来,他穿着京科大学的灰色纪念衫,袖口卷到小臂,露出去年在戈壁测土壤肥力时留下的浅疤。
他手里拿着两个保温杯,递过来一个给拾穗儿:“张教授刚让我给你带的,他说你一紧张就容易嗓子干,特意泡了胖大海,还加了你喜欢的蜂蜜。”
拾穗儿接过保温杯,手指触到温热的杯壁,暖意顺着手指漫到心口。
她低头抿了口茶,甜润的滋味压下了些许紧张,声音里还带着未散的研学余温:“我怕说不好草原上的事,那些土壤分层、植被分布的细节,学弟学妹会不会觉得无聊啊?”
“怎么会?”
陈阳从背包里掏出一个浅棕色牛皮本,翻开的那页夹着片压平的沙枣叶,叶缘还带着草原的淡绿。
“你忘了?咱们在草原采集深层土时,你为了数清楚土层里的拟步甲幼虫,蹲在地上看了整整半小时,连牧民叔叔都凑过来夸你‘比草原的老牧民还懂土’。你只要把这份对土地的认真说出来,大家肯定能懂你为什么想回戈壁。”
他说着,用食指轻轻弹了弹她发红的耳垂,“而且张教授刚才还跟我说,待会儿他会帮你补充分享生态修复技术的细节,咱们俩搭档,肯定没问题。”
正说着,后台门口传来脚步声,张建军教授走了进来。
他穿着件洗得发白的格子衬衫,手里拿着份研学报告,上面密密麻麻写着红色批注,连“草原与戈壁土壤肥力对比”的图表都重新画了一遍。
“穗儿、陈阳,刚才再看了遍你们的报告,‘草原-戈壁生态联动修复’这个思路很新颖,待会儿分享时可以多说说——让学弟学妹们知道,咱们学生态的,不只是在实验室里做数据,更要到实地去找答案。”
拾穗儿看着报告上细致的批注,眼眶忽然有点发热。
四年来,张教授不仅教她专业知识,还总在她实验遇到瓶颈时陪她在实验室熬夜,在她想家时跟她聊戈壁的植被特点,甚至帮她联系戈壁的公益组织,凑齐了建学校的第一笔资金。
她用力点头:“教授,我记住了,我会把草原的故事说清楚,也会把咱们要回戈壁做事的心意说清楚。”
“这就对了。”
张教授拍了拍她的肩膀,眼里满是期许,“去吧,报告厅里的孩子都等着听你们的故事呢。”
拾穗儿深吸一口气,跟着陈阳走向舞台。
聚光灯落在身上时,她看见台下密密麻麻的脸——有抱着笔记本的学弟学妹,有熟悉的同班同学,还有坐在前排的张教授,正笑着冲她比了个“加油”的手势。
陈阳先走上台,拿起话筒,声音清亮又有力:“各位老师、同学,今天我们要分享的,不只是一次草原研学,更是一个关于‘回家’的故事。接下来,让我们欢迎我的搭档,也是那个从戈壁来、要回戈壁去的女孩——拾穗儿。”
掌声像潮水般涌来,拾穗儿走到话筒前,先鞠了个躬,然后抬头看向台下,声音里带着草原风的柔软。
“大家好,我是拾穗儿,还有一个月就要从京科大学毕业了。这次去内蒙古草原研学的五天,让我想起了很多事,也更清楚了自己为什么要考京科大学,为什么毕业后一定要回戈壁。”
“我从小在戈壁长大,那里的风里总裹着沙子,冬天冷得能冻裂土坯房的窗户,夏天热得能晒化鞋底。”
拾穗儿的声音轻轻的,却能让每个人都听清,“我小时候最盼着下雨,因为下雨时沙子就不会乱飞,奶奶还能带我去沙丘边找刚冒芽的沙蒿。可那时的戈壁,草很少,树更少,村里没有学校,我是跑到十几里外的镇上躲在窗外偷听老师讲课,教室是间漏风的土房,黑板是用墨汁刷的木板,我那时总在沙滩上画沙枣树——画它的根扎进沙子里,画它的枝桠上站着小鸟,盼着有一天,村里的孩子能坐在亮堂的教室里,不用再冻着小手抄课本。”
她顿了顿,指尖轻轻敲了敲话筒,像是在回忆考学的日夜。
“高三那年,我在一张废弃的报纸上看到京科大学的相关报道,看到‘植被恢复’‘土壤改良’这些专业名词时,忽然就哭了——原来真的有学问能让戈壁长出草、开出花,原来我小时候的梦,不是遥不可及的幻想。
所以我拼了命地学习,每天只睡四个小时,把所有复习资料都翻烂了,终于考上了京科大学。
我来京城读书,不是为了留在高楼大厦里,是为了把这里的知识带回家,带回那个生我养我的戈壁。”
台下安静极了,只有笔尖划过笔记本的沙沙声。拾穗儿抬眼看向张教授,他正拿着笔在纸上写着什么,眼里满是欣慰。
她继续说:“这四年,我和陈阳没少往戈壁跑。大一下学期第一次回去,我们带着简易的土壤测试仪,在沙丘上跑了三天,脚底板磨起了水泡,却测出了最准确的土壤肥力数据。”
“大二那年暑假,我们跟着张教授种沙枣树,刚种完就遇到沙尘暴,十棵树倒了八棵,我坐在沙地里哭,陈阳就把剩下的树苗重新栽好,说‘咱们是京科大学的学生,学的就是怎么跟风沙较劲’。”
“去年冬天,我们用实验室培育的‘戈壁1号’草种做实验,在沙子里加了微生物菌剂,今年春天回去看,有一半的草种都冒出了绿芽——那是我第一次觉得,奶奶说的‘戈壁变绿’,离我们这么近。”
说到草原研学,拾穗儿的声音里多了几分哽咽。
“这次去草原,我们负责采集土壤和植被样本。每天清晨五点,陈阳就喊我起床,说‘清晨的土没被太阳晒透,湿度最准,数据才靠谱’。我们踩着露水往草原深处走,草长得齐膝盖高,露水打湿了裤脚,凉丝丝的却不冷。陈阳走在前面,时不时回头拉我一把,说‘慢点,别踩坏了丛生禾草的根——这些草的根能固土,跟咱们戈壁的沙蒿一样金贵’。他连踩草都怕伤着草原,那一刻我忽然觉得,原来有人和我一样,把每一寸土地都看得这么重。”
“有天下午,我们遇到了小范围的沙尘暴。”拾穗儿的声音有点发颤,指尖无意识地攥紧了话筒线,“风裹着沙子吹过来,睁不开眼,陈阳第一时间把我护在身后,用身体挡住风沙,手里还紧紧攥着样本袋——那里面装着我们一上午采集的土样,他怕沙子进去影响数据。等风沙过去,他的头发里、衣领里全是沙子,睫毛上都沾着细沙,却先抓着我的手问‘你没事吧?有没有迷到眼睛?’我看着他满是沙子的脸,忽然想起张教授课堂上说的话:‘学生态的人,要先爱土地,再爱人——因为土地里藏着所有人的生计和未来’。陈阳就是这样的人,他爱草原,爱戈壁,也爱我想守护的每一个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