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章-寻水 (第2/2页)
“好,就这么办。”张教授点点头。
下午的太阳更加毒辣,空气仿佛都被烤得扭曲了,远处的景物看起来都有些模糊。队员们顶着烈日,继续布置测线、采集数据。
陈阳负责记录数据,手心的汗把笔记本洇得发皱,仪器屏幕被晒得发烫,他不得不每隔十分钟就用衣角擦拭一次,才能看清上面的数据。
有一次,他不小心手一滑,笔记本掉在了沙地上,上面的字迹立刻被风沙糊住了一部分。
陈阳心疼得不行,赶紧把笔记本捡起来,小心翼翼地清理掉上面的沙尘,幸好关键数据都已经记在了脑子里,他立刻重新补写在旁边。
李大叔年纪大了,耐不住高温,脸色有些发白,但他还是坚持跟着队伍,时不时蹲下身,抓起一把沙土在指尖捻搓,或者观察着周边的植被。
“张教授,你看那边,”李大叔突然指向老井东南方向的一片区域,“那片骆驼刺长得比别的地方茂盛,而且根部的土看起来更湿润。”
张教授和陈阳立刻走了过去。果然,那片区域的骆驼刺虽然依旧矮小,但枝条比其他地方的要粗壮一些,叶片也更绿,用手拨开根部的沙土,能感觉到一丝微弱的湿气。
“李大叔,您真是火眼金睛!”陈阳赞叹道,“骆驼刺的根系非常发达,能扎到地下几十米深的地方寻找水源,它长得茂盛的地方,很可能离水脉不远。”
张教授立刻让队员们在这片区域布置测线。果然,当电极棒插入地下后,仪器屏幕上立刻出现了明显的低阻异常信号。
“张教授,你看!电阻率显著降低,范围也很大!”陈阳激动地喊道。
张教授扶了扶眼镜,眼睛里闪烁着兴奋的光芒:“太好了!我们立刻调整参数,进行三维探测,确定这个低阻异常区的具体深度和范围。”
三维探测比二维探测更加复杂,需要布置更多的测线和电极,数据处理也更加繁琐。
队员们虽然已经疲惫不堪,但看到希望,都重新燃起了斗志。
赵铁柱和王强两人扛着沉重的电缆线,在沙地上来回穿梭,汗水顺着他们的脸颊往下淌,在沙地上砸出一个个小小的湿痕。后勤组的妇女们也没有闲着,她们给队员们递水、擦汗,还时不时帮忙扶一下电极棒。
就在大家忙碌的时候,天边突然出现了一片乌云,风也渐渐大了起来。
“不好,要刮黑风了!”李大叔脸色一变,大声喊道。
戈壁滩上的黑风来得又快又猛,一旦遇上,后果不堪设想。
张教授立刻下令:“所有人立刻停止工作,把仪器收好,用防水布和棉絮裹紧,趴在地上,互相拉住!”
队员们训练有素,立刻行动起来。陈阳和张教授一起,飞快地关闭仪器,将屏幕和接口用防水布包好,然后和其他队员一起,趴在沙地上,互相拉住衣角。
转眼间,黑风就席卷而来,黄沙漫天,能见度不足三米,风声如同鬼哭狼嚎一般,震得人耳朵发疼。风沙打在脸上,像针扎一样疼,嘴里、鼻孔里全是沙土,让人几乎无法呼吸。
陈阳紧紧护着怀里的仪器,感觉自己快要被风吹走了,他死死拉住身边赵铁柱的衣角,才勉强稳住身体。
他担心仪器被风沙损坏,每隔一会儿就用手摸一摸,确认防水布没有松动。
张教授趴在他旁边,大声喊道:“陈阳,别担心,仪器都裹的很严密,不会有事的!”
黑风持续了近一个小时才渐渐平息。风停后,每个人都成了“土人”,头发、脸上、衣服上全是沙土,吐一口唾沫,里面都带着沙粒。
陈阳慢慢爬起来,赶紧打开防水布检查仪器,幸好保护得当,仪器没有受到损坏。
张教授也松了口气,他拍了拍身上的沙土,对队员们说:“大家都没事吧?没事的话,我们继续工作,刚才那片区域的信号非常好,不能错过。”
队员们互相拍打着身上的沙土,虽然疲惫不堪,但眼神依旧坚定。
“没事,张教授,我们还能坚持!”赵铁柱抹了把脸上的沙土,大声说道。
接下来的几天,寻水队一直在老井周边扩大勘测范围,遭遇了更多的困难。
第三天,气温飙升到了三十九摄氏度,一名年轻队员中暑晕倒,后勤组的刘嫂立刻用随身携带的清凉油给他涂抹太阳穴,又喂他喝了凉绿豆汤,过了好一会儿,队员才慢慢苏醒过来。
李大叔看在眼里,疼在心里,他让大家中午多休息两个小时,避开最热的时段,自己则顶着烈日,在周边继续寻找线索。
他想起老辈人传下来的另一个说法:“石缝藏水,凹地聚水,古河道下有水脉”。
于是,他带着两名队员,沿着老井周边的地势,寻找古河道的痕迹。
戈壁滩的地势起伏不大,想要找到古河道的痕迹并不容易,但李大叔凭着经验,观察着岩层的走向和沙土的颗粒大小,最终在老井西南方向两百米处,发现了一片砾石滩。
“张教授,你看这里,”
李大叔喊道,“这片砾石滩的砾石磨圆度很好,说明曾经有水流经过,这里很可能是一条古河道!”
张教授和陈阳立刻赶了过来。
张教授蹲下身,捡起一块砾石,用放大镜仔细观察:“没错,这些砾石的磨圆度确实很高,而且表面有水流冲刷的痕迹,这里大概率是一条古河道。古河道通常是地下水富集的区域,我们立即在这里布置测线!”
陈阳立刻带着队员们在砾石滩上布置测线。
由于砾石滩地势不平,电极棒很难固定,陈阳和队员们不得不先用铁锹挖一个小坑,把电极棒放进去,再用沙土填埋固定。忙活了一个下午,终于完成了勘测。
当数据传送到仪器屏幕上时,所有人都激动得屏住了呼吸。
屏幕上显示出一个范围巨大、信号稳定的低阻异常区,深度在八十到一百米之间。
“张教授,太好了!这个低阻异常区的范围很大,而且深度稳定,绝对是承压水含水层!”陈阳激动得声音都有些颤抖。
张教授也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他反复核对数据,又用核磁共振找水仪进行了复测。
核磁共振找水仪的原理是通过测量地下水中氢核的磁共振信号,来确定含水层的含水量和渗透性。
复测结果显示,这个承压水含水层的含水量非常高,渗透性也很好,水量完全能够满足村里灌溉沙方格和庄稼的需求。
“李大叔,找到了!我们终于找到了!”
张教授紧紧握住李大叔的手,声音洪亮地说道,“就在这片古河道下方,八十到一百米深处,有一条大流量的承压水脉,足够咱们整个村子用了!”
李大叔看着屏幕上那些复杂的线条和色块,虽然看不懂,但他从张教授和陈阳激动的神情中,知道他们成功了。
他的眼睛瞬间湿润了,他抬手抹了把眼角,重重地拍了拍张教授的肩膀:“好!好!张教授,陈阳,谢谢你们!谢谢大家伙儿!这几天的罪没白受,老辈人说的‘活水脉’,总算让咱们找着了!”
队员们也爆发出热烈的欢呼,疲惫一扫而空。赵铁柱和王强互相击掌拥抱,后勤组的王婶和刘嫂也忍不住流下了眼泪。
欢呼声在空旷的戈壁滩上久久回荡,惊飞了远处栖息的沙鸥。
夜幕降临,戈壁滩的温度骤降,寻水队在老井遗址旁升起了篝火。
篝火熊熊燃烧,映照着每个人脸上的笑容。
李大叔给大家讲起了老井的传说:“听说当年挖这口老井的时候,挖到三丈深,还是干土,大家都快放弃了,结果夜里来了一位白胡子老头,指着井口说‘再往下挖三尺,必有活水’。
大家半信半疑,照着做了,果然挖出了水,而且水旺得很。
后来大家都说,那位白胡子老头是河神显灵,保佑咱们戈壁人有水喝。”
张教授笑着说:“其实哪有什么河神,那位白胡子老头大概率是懂水文的高人。不过,这个传说也印证了咱们的判断,古河道下方确实藏着丰富的地下水。”
陈阳拿出笔记本,一边整理着这些天的勘测数据,一边说:“李大叔,您的经验太宝贵了,要是没有您的指引,我们不可能这么快找到水脉。这次的勘测结果显示,这条承压水脉的补给区在几百公里外的祁连山,通过地下岩层的裂隙,源源不断地输送过来,是真正的‘活水脉’。”
李大叔点点头:“还是你们有文化,懂技术。不过,老辈人传下来的经验,也是一辈辈人用血汗换来的。以后啊,咱们要把经验和技术结合起来,让这戈壁滩变成绿洲。”
篝火越烧越旺,映红了半边天。戈壁滩的风依旧带着凉意,但每个人的心里都暖烘烘的。八十到一百米深的地下,那条涌动的水脉,不仅是生命之源,更是希望之源。
它承载着戈壁人的期盼,也见证着科技与经验的结合,必将浇灌出一片生机勃勃的绿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