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三阅读

字:
关灯 护眼
二三阅读 > 我修的老物件成精了 > 第66章 一日去夷州,千载不得归

第66章 一日去夷州,千载不得归

第66章 一日去夷州,千载不得归 (第1/2页)

海风浩荡,海水滔滔。
  
  以晋安郡——也就是现在的福州、泉州、厦门一带——到夷州的距离,也就是过个海峡的事儿。
  
  天气不好,可能需要比较大的船才能过去,天气好,小渔船也能横渡。甚至,极限情况下,体力够强、水性够好的人,徒手都能游过去……
  
  即便如此,沈乐飘在船头,看到的,也是一张张愁眉不展的脸。虽说树挪死,人挪活,那也要看怎么挪:
  
  刚刚在一个地方安定下来,细软积蓄拿出来买了田地,家族人等筚路蓝缕盖好了房子,一季一季的出产,勉强填上了亏空,整个家族重新走向上升通道。
  
  这个时候,忽然又遭遇了一波大的袭扰,家族力量损失惨重,以至于不得不出奔夷州,这种情况,宛如小鸟拔羽,新树摇根——
  
  每一次搬迁,对家族的底蕴,都是一次极大的损伤。
  
  更不用说,从会稽郡搬迁到晋安郡的时候,家族总共迁徙了三四千族人,上万佃户、仆役;
  
  而经过晋安郡的袭扰,他们能搬到夷州去的,只剩下两千族人,三千佃户——
  
  剩下的佃户,要么伤亡惨重,要么大量逃散,要么,沈家已经失去了对他们的控制力量,没法强制他们搬迁了:
  
  反正都是给地主种地,在哪儿种不是种呢,为啥要搬来搬去?
  
  而对于沈家来说,特别是对于族长来说,减少的每一个人,都是一片阴霾,沉重地压在他们的心头:
  
  这么点人,在夷州岛上,能过得下去吗?
  
  事实上,确实非常艰难。登陆只是一个开始,而不是安宁的结局。这个时候的夷州,还是真正的蛮荒之地,是当年卫温、诸葛直带着上万士兵,都没能扎根的土地。
  
  茂盛的森林当中弥漫着瘴气,哪怕有沈乐曾经的教导,不许喝生水,燃烧艾叶驱蚊等等,族人们还是纷纷病倒,发热、寒战。
  
  而当他们动手开垦土地时,更是要与岛上土著部落正面冲突,遭到他们频繁而凶猛的袭击……
  
  从头到尾,沈乐只能无力地看着,揪心着,却半点帮不上忙。看着一支支淬毒的箭矢,自丛林间射出,射在开拓者们身上;
  
  看着沈家健壮的男丁,体弱的妇孺老幼,一个个倒下;
  
  看着他们艰难地开垦水田,种下稻米,却在即将收获的时候,被岛上的土著冲出去抢掠;
  
  看着他们努力搭起的房屋,一个夏天,要被几次台风刮倒……
  
  “唉……这个年代的夷州,还是太不适合生存了……难怪……”
  
  到了最后,沈乐也只能发出这样一声叹息。难怪后世,要到明末时期,郑芝龙组织移民,才有大量移民挪过去垦荒,才有20万人左右的汉人,在那里组成汉人政权……
  
  难怪几次衣冠南渡,那些世家大族,宁可和闽粤沿海的土著打得头破血流,打出一次又一次土客之战,都不愿意搬到夷州去……
  
  可是现在后悔也晚了。整个沈家,已经无力再大规模迁徙一次,只能如同惊涛骇浪中幸存的一叶扁舟,在这座海岛上挣扎求存。
  
  三年过去了,五年过去了,十几年过去了。一个简陋的寨堡终于建立起来,可以庇护家族,而开垦出的水田,所产粮食也足够养活全族,家族再一次走上了向上的轨道。
  
  可是,沈家为此,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最初登陆的两千族人,在疾病和冲突中,已减员近半……
  
  而当年带领大家一路南迁,在老族长过世后临危受命,又艰难支撑起夷州基业的族长沈炯,因旧伤复发,加上长期劳累和瘴疠侵袭,终于一病不起。
  
  昏暗的竹屋内,油灯如豆。族中的重要人物都围在榻前,面色悲戚。
  
  沈乐默默站在床边,看着这个因为他一念之懒,只能独自挣扎的族长,看着他蜡黄的、深深凹下去的脸颊,心里不知道是什么滋味。
  
  那个曾经意气风发的青年,不到十年,已经形销骨立,气息奄奄了……
  
  沈炯看不到他,也不知道他的存在。此刻,这位快速衰老,显然已经走到生命尽头的族长,浑浊的目光缓缓扫过众人,最后停留在屋顶的茅草上。
  
  目光空洞而遥远,仿佛透过屋顶,看到了为沈家人引路下海,带他们纵横海波的星辰,也仿佛看到了少年时节,无忧无虑的故乡。
  
  良久,他艰难地开口,声音细若游丝,周围人要努力弯腰,才能听清他的话语:
  
  “吾……怕是回不去故土了。死后,把我葬在高处,面朝西北……让我……能望着家乡……”
  
  周围一片安静。床头站着的幼子,床尾抹着眼角的妻子,都拼命忍住了哽咽,想要劝慰,又开不出口。
  
  只听得沈炯沉重地喘息着,一声艰难过一声,好半天,他的双眼忽然亮了起来,亮得灼灼如火:
  
  “还有……按老宅的样子……给我烧一个……陶屋……放在墓里。要……要一模一样……”
  
  他的声音渐渐低下去,手无力地垂落。整座大屋里,强自压抑的哭声,再也忍不住爆发了起来。
  
  老宅,老宅的样子……
  
  谁不想呢?
  
  搬到夷州来,是迫不得已,是避难,是为了保存家族实力。如果可以,等熬过这一轮战火,他们还是想要归乡的……
  
  和老宅一模一样的明器,指引着魂魄归乡的道路,也指引着家族子弟遥望家乡的目光……
  
  这个要求,在当年,在沈家还在会稽郡的时候,那是一点也不难做到。沈家自己就有瓷窑,工艺精美,不说冠绝一郡,也在郡中有赫赫声名。
  
  这么一件明器,家族的工匠,最多一两个月就能烧成——
  
  然而,流落海外多年,哪里还有能烧制精美明器的瓷土,釉料,和条件足够的瓷窑?
  
  沈家现有的条件,只能烧制些粗糙的陶碗瓦罐,如何能复原那记忆深处、结构繁复的江南宅院?
  
  甚至,连最好的制瓷匠人,都殒身在了战火当中。而那个人倒下的时候,甚至并不是在制作他珍爱的瓷器——他在水田当中插秧,然后,死于一支暗中射出的毒箭……
  
  “族长念着老宅啊……”
  
  “可这夷州,哪里去找会烧明器的匠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极品全能学生 凌天战尊 御用兵王 帝霸 开局奖励一亿条命 大融合系统 冷情帝少,轻轻亲 妖龙古帝 宠妃难为:皇上,娘娘今晚不侍寝 仙王的日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