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一十章、战略应对 (第1/2页)
“陛下,汉水侯路途遥远,赶不上勤王大战,那就先放弃中原战场,调舞阳侯回京主持大局。
从南直隶到京师,不过两千多里地。
如果速度足够快,有机会赶在北虏围困京师之前抵达战场。
江南总督衙门下辖五镇精锐,加上北方的各省的军队,也能够凑出三十万大军来。
就算无法击败北虏,暂时拖住他们的脚步,总是能够做到的。
等成国公、镇远侯的援兵抵达,再和北虏决战便是。”
吏部尚书岳铭宇顺势提议道。
北虏这个威胁,困扰大虞的时间,实在是太长了。
大家对北虏的忍耐,早就到了极限。
只不过劳师远征,进入草原同敌军决战,需要承担的风险太大。
纵使侥幸获胜,战争也会旷日持久。
草原上用步兵打骑兵,就没有全歼的可能,敌人完全可以和官军兜圈子。
先帝朝时期,大家还敢谋划一二,到了永宁朝直接熄灭了这个不切实际的念头。
内部问题就够发麻的,再花费大量的钱粮,到草原上和北虏打持久战,大虞根本耗不起。
现在情况发生变化,北虏主力再一次深入大虞境内。
本土作战,战场是有利于虞军的。
上一次仓促应战,都打出了济南大捷。
这一次提前有准备,怎么也能咬下敌人一块肉来,让北虏知道厉害。
既然汉水侯赶不上,那就让距离最近的舞阳侯上。
都是大虞名将,想来军事水平,也不会相差太多。
“不妥!”
“岳大人,你看问题太简单了。
舞阳侯所部一旦倾巢而出,那么糜烂的就不光是中原,就连南直隶也要遭殃。
上一次就是因为勤王,才导致南京沦陷的。
如果把江南地区的军队抽调一空,叛军挥师南下,谁能够阻挡?
陛下,为了确保东南稳定,舞阳侯万万不可轻动!”
徐文岳急忙阻止道。
内心深处,他已经忍不住怒骂猪队友。
集结三十万大军,把叛军挡在顺天府之外,听起来似乎不错。
到了实际操作中,没有任何可行性。
北方最能打的辽东镇,能过来勤王,都是给面子。
指望这些人拼命,纯粹是做梦。
最强的骑兵军团不出力,那就只能让江南兵和京营死扛北虏的进攻。
单纯固守某地,肯定没有问题。
怎奈朝廷要求太高,要把北虏挡在顺天府之外,保障京师的安全。
一旦主帅心里有了顾忌,那就是战场上最明显的破绽,很容易被敌人牵着鼻子走。
换成汉水侯过来指挥,或许有一线希望。
让舞阳侯担任统帅,徐文岳可信不过。
他和舞阳侯打过交道的,非常清楚对方的军事能力,同自己也就半斤八两。
能够成为“名将”,那完全是吹出来的。
留在地方上欺负叛军还凑合,打这种逆风局,纯粹就是送人头。
“徐阁老,你太过保守了。
活跃在河南大小叛军,足有十几支之多,相互之间互不隶属。
论起威胁性,远不如之前的白莲教叛军。
留下两镇兵马,足以把他们挡住。
让成国公派出一支先头部队,同舞阳侯一起行动,就能补上兵力缺口。
至于大军后勤问题,完全可以交给地方巡抚衙门负责。
在朝廷的教化下,辽东镇已经迷途知返。
到时候两军合力,足有十几万精锐,完全可以和北虏碰一碰。”
兵部尚书罗泽风当即反驳道。
这或许不是最好的策略,却是兵部能够拿出的最佳方案。
皇帝和百官要求把北虏挡在顺天府之外,除了撮合舞阳侯所部和辽东镇联手外,兵部别无他法。
一旦北虏兵临城下,就是他这位兵部尚书的末日。
风险再高,他也只能赌一把。
希望于舞阳侯如传闻中一样厉害,有化腐朽为神奇的力量,在关键时刻力挽狂澜。
“罗尚书,你该不会被辽东镇那帮家伙灌了迷魂汤,就不知所谓了吧!
把希望寄托在他们迷途知返上,不如期待天降陨石砸死北虏。”
徐文岳没好气的说道。
离开朝堂多年,他在朝的话语权明显下降。
如果是搁在几年前,他明确提出了反对意见,六部尚书绝对不敢跳出来反驳。
就算打擂台,也是其他阁臣下场同他辩论。
现在倒好,兵部尚书都不买他的账了。
更糟糕的是这位罗尚书,还是清流党人。
虽然不是核心成员,那也是清流派出力推上去的。
摆明就是在用实际行动告诉他,清流领袖充当精神领袖即可,不需要他到处指手画脚。
如果是普通政务,暂时做出退让,也不算什么。
可涉及到帝国命运,徐文岳根本没法退。
理智告诉他,如果这次赌输了,大虞就危险了。
作为辅政大臣,他不能看着帝国滑向深渊。
“徐阁老,北虏马上兵临城下,甭管什么办法都得试一试。
如果不采取措施的话,要不了多久,敌人又会再一次兵围京师。
上一次敌人没有做好攻城准备,这一次可就难说。
在进攻高句丽的时候,北虏积累了不少攻城经验,攻坚能力应该提高了不少。
事关京师安危,我们不能坐以待毙。
甭管这场决战能不能打,先把舞阳侯所部调过来准没错。”
吕泽安的话,成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原本犹豫不决的永宁帝,一下子被说服了。
舞阳侯能不能打赢北虏,那要打过了才知道。
上一次济南会战的胜利,给了他信心。
就算江南的募兵战斗力打个八折,辽东镇的执行力也打个八折,那也能对北虏造成威胁。
只要能形成战略威慑,不让敌人肆意妄为,保住大虞朝最后的体面就行了。
战略决战的问题,完全可以拖到各路勤王大军抵达后,再视情况决定是否展开。
唯一遗憾的是汉水侯所部,距离实在是太远了。
按照正常的调兵速度,大军要一年时间,才能够抵达。
北虏入侵,能不能持续一年,都是一个未知数。
花费大代价从南边调兵,有些得不偿失。
一度他都想要放弃安南,不过这个念头刚刚生起,马上就被掐灭了。
平定安南收复交趾,这是他继位之后,唯一能拿出手的政绩。
倘若此时放弃,他在位这些年的努力,就全成了笑话。
“既然都这么说,那么朕就下旨让舞阳侯、成国公、镇远侯率军北上勤王。
至于汉水侯那边,路途太过遥远,安南又刚刚平定,暂时就不做调动了。”
永宁帝当即拍板道。
徐文岳的反对,直接被他无视了。
一方面是反对者少,另一方面则是徐文岳的军事造诣,讨论这些问题缺乏说服力。
败军之将的操作,往往都是反向指标。
徐阁老认为不行,那么恰恰证明计划可行。
后面具体怎么打,等勤王大军抵达再说。
……
南京城。
看着手中的勤王诏书,舞阳侯当场蒙了圈。
圣旨上的内容,着实有些不对劲。
北奴入侵,朝廷让他这位江南总督率兵勤王正常,怎么皇帝还有意要他主持大战。
想把北奴挡在顺天府之外,这是哪个天才,想出来的白痴主意?
真想要拦截敌军,也该在沿途众多关隘动手。
放着前面的地形优势不要,等敌人杀到家门口,才采取行动。
北奴可是拥有大量骑兵,能够四面出击。看似是拖住敌军,实际上就是正面决战。
打不赢敌军,就不可能拖住敌军。
战略牵制的再好,敌军只要杀到京师脚下,主帅就要被朝廷问罪。
手脚都被束缚住了,这场战争根本没法打。
何况还是带着一众猪队友,联合抵御北奴入侵。
他这位江南总督,名义上下辖五镇精锐。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