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2章 寻找新的秩序 (第1/2页)
华国代表想到的不仅仅是51区,而是51区和它衍生出来的产物:香江。
一直以来华国都在香江拥有不俗的影响力。
中间的分界点是五年前的沙头角事件。
在那之前,华国在香江存在于地下,存在于属于他们的报纸舆论阵地上,存在于广大对香江发展不满的本地民众之间。
这样的存在是广泛而分散的。
现在,华国在香江的存在更加具象化,包括了香江海运、熊猫电子、百花传媒、凤凰纺织、熊猫银行等一系列的存在。
凤凰纺织是因为越战阿美莉卡的军购需要,从阿美莉卡本土进口也好,又或者是从霓虹、高丽进口也好,成本都不如直接从香江本地进口华国货来的物美价廉。
过去华国的纺织品通过类似于莱比锡贸易博览会的形式在经互会国家阵营中流通。
从1968年开始,华国的纺织品开始通过香江这个出口管道出售给自由阵营。
准确来说,一直以来华国都有和自由阵营做生意,像法兰西、自由德意志、英格兰,这些国家和华国都有贸易往来,他们购买华国的商品,出口具有工业属性的商品,像自由德意志甚至打包出售工厂给华国。
但过去的贸易是片面的,是部分的,是有选择性的。
但现在以香江为管道,以企业为载体,新的贸易形式是更加市场化的。
因为美元太香,在这个美元还叫美金的时代,这玩意比卢比好使太多,能买到的商品也要好太多。
导致华国对苏俄相关国家出口的各类商品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
在这个时代,华国甚至在国际海运标准委员会能发出自己的声音,和英格兰的劳埃德有着广泛的合作。
现在的香江,英格兰存在于明面上,掌管税收和少数金融产业。
阿美莉卡吞噬掉了大部分金融产业。
至于华国,华国吞噬了这个帝国边缘的制造业。
还有某个不知名的势力,只能在报纸上狗吠不已,呼吁英格兰和阿美莉卡要调查这些“特别”企业。
林燃在拿了祭侄文稿不干活之后,他们在香江的一家小报上控诉林燃是**。
结果第二天那家报纸就被港督府勒令关门了,甚至连带着薛人仰都被警告了。
搞得薛人仰在办公室破口大骂。
说阿美莉卡佬被林燃蛊惑了,看不出他的狼子野心,说他们才是阿美莉卡最好的伙伴。
不过,想什么呢,在这个时代,只可能狗摇尾巴,怎么可能尾巴摇狗。
别说这事压根没有石锤,就只是他们吹风,就算真的有石锤,现在这个时间节点,阿美莉卡也只会选择压下去。
对阿美莉卡而言,一方面是为了保持能继续和谈的契机,另外一方面是香江有华国的存在对阿美莉卡的利益集团是好事,所以哪怕他们叫的再凶,阿美莉卡也没有干预香江的新现况。
华国代表很自然的想到了香江。
如果华国要和东南亚合作,要把东南亚当成是整个冷战中的样板,他们要从中获得影响力和经济利益,香江就是最好的案例,把香江经验推广到整个东南亚。
对华国而言,如果能做到,不仅仅是影响力,在经济上也会有巨大的好处。
“教授,香江是否是一个合适的样板?”华国代表轻声问道。
“您说的没错,香江就是过去的案例,它不仅仅是案例,它也揭示了阿美莉卡自身无法回避的局限。”林燃佩服对方的随机应变能力,年迈又经历了漫长谈判却还能第一时间做出最准确的判断和最恰当的举例。
果然任何一个能够在历史上留下痕迹的人物,都有着无法忽视的闪光之处。
当然,林燃自始至终都没有忽视过对方。
林燃停顿了一下,语气变得更加肯定:“就像苏俄的实力建立在墨卡托投影之下,同样的,阿美莉卡的实力也并非无限。
您看,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至今,帝国在全球铺设了过于庞大、过于沉重的势力范围。
从欧洲到中东,再到拉丁美洲,最后深陷于安南的泥潭。
他们的金融资本可以无限扩张,但他们的实体运营和维护成本,早已让他们筋疲力尽。
帝国可以吞噬金融,可以用资本控制来放贷、收割利益,但它无法有效建设和运营每一个角落的港口、工厂和基础民生。
尤其是在东南亚这种基础设施薄弱、政治环境复杂的区域。
华国和阿美莉卡合作下的香江,远比帝国任何一个海外势力范围都要运营的更好。
阿美莉卡需要分担者,需要一个可靠的实体运营者。
华国可以充当这个角色。
以香江为蓝本,推广这种合作模式。
阿美莉卡掌控金融资本的干预权、美元结算的主导权,从东南亚的金融市场和高附加值产业中获取利益。
阿美莉卡负责放贷和收钱。
贵方负责实体经济的建设、贸易网络的铺设、基础设施的运营、以及对原材料和制成品供应链的控制,负责干活和赚取利润。
当下白宫对停火的需要就是最好的谈判筹码。
在当下这个时间点,华国证明了自己的能力和意愿,渴望和平的中南半岛很难拒绝这样的提议。
对阿美莉卡而言,他们也可以不用投入各类资源,还能继续在这个区域抽血。
这是一场新合作形式,也是双方建立更深层次合作的绝佳契机。
通过这种利益捆绑,能够迅速将香江经验推广为整个东南亚不可或缺的经济秩序。”
说白了,这其实就是后来霓虹在东南亚做的。
初期在东南亚出口工业制成品,进口原材料,中期在东南亚搞制造业转移和政府开发援助,最终实现了数千亿美元的累计经济利益。
一直到21世纪的20年代,霓虹的汽车产业都在东南亚有着巨大的经济利益。
可以说二战时候霓虹想做而没能做到的,在冷战后期给实现了。
它们获得的不仅是贸易上的顺差,更是通过产业转移建立的区域生产网络所带来的长期战略性利益。
华国代表安静地听着,眼神中的光芒越来越盛。
他知道,这不是简单的外交交易,而是在冷战格局下,重新定义大国博弈规则的宏大尝试。
他深吸一口气,语气变得果决而严肃:“这是一个极其大胆,但又极具可行性的设想。
教授,这个方案,我们会认真考虑。”
林燃幽幽道:“如果华国愿意,我有把握说服尼克松总统,我相信他会对这个方案很感兴趣的。”
林燃一直很清楚,其实最大难度不是说服华盛顿,而是说服燕京。
换了尼克松之后,先不谈尼克松本人一直都想要和谈,基辛格这位现实主义大师,主张的也是修复和华国之间的关系。
两人本来就想要和华国关系正常化,而不是把华国推向苏俄。
更重要的是经济,根本在于经济。
阿美莉卡的经济状况很不好。
漫长的越战已经一定程度上挖空了阿美莉卡的经济。
军工复合体们是赚的盆满钵满,但阿美莉卡没有分到蛋糕。
五角大楼的合同像瀑布一样流向洛克希德、麦道、雷神和史密斯专员们,他们赚得盆满钵满,但蛋糕却没有分给阿美莉卡。
此时白宫面临的是巨大的赤字。
这些赤字是通过不断印钞来弥补的,而这正在无情地吞噬美元的信用。
随着阿美莉卡不断发行新的美元来支付战争开支和国内福利,世界各国央行持有的美元远远超过了他们能够提供的黄金储备。
其中各国更是直接用行为在不断地给美元投下不信任投票。
像法兰西,戴高乐公开批评美元,认为美元是超级特权,法兰西一直是去美元化的先锋,戴高乐责令法兰西央行把大部分美元换成黄金,他们甚至用军舰把美元运回国内。
欧洲国家们纷纷效仿。
在整个1970年,美元外流100亿,都被换成了黄金运回各国国内。
如果历史没有转弯,那么到了1971年,这个数字会变成300亿美元,不是全年三百亿,是前七个月三百亿,一直到1971年的8月,阿美莉卡的黄金储备已经急剧减少到无法继续支撑美元对外兑换承诺的程度。
这直接导致尼克松在1971年8月15日发表著名的电视讲话,单方面宣布关闭黄金窗口,永久性地终止了美元与黄金的固定兑换。
这也标志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实质性瓦解。
所以对阿美莉卡而言,如果和华国的合作能帮助他们体面地结束越战,能为他们带来急需的稳定贸易和利润,他们会毫不犹豫地将华国从名单中删除。
对于一个面临经济崩溃的帝国而言,意识形态的偏见永远要让位于冰冷的国家利益。
当然,这样的谈判同样有着时间窗口。
越临近阿美莉卡做出要摆烂的决定前条件越好谈下来,但一旦当阿美莉卡摆烂,反而变得不好谈。
他们都摆烂了,你反而会失去机会。
所以现在,千载难逢的时间窗口就摆在眼前。
林燃没有说话,而是在笔记本的白纸上绘制图表和数字。
第一张图表的标题则是阿美莉卡黄金储备覆盖率和流通美元。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