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新的开始 (第2/2页)
文件夹的边缘已经泛黄,金属搭扣上生了层薄锈。林默打开时,纸张发出轻微的“沙沙”声,像是沉睡多年的秘密终于苏醒。第一页是母亲的字迹,钢笔写的标题遒劲有力,下面画着一张简易的示意图:两条代表意识的光带在中间交汇,形成一座拱桥的形状。
“第二代技术的核心,是双向交流。”苏雨晴凑过来,指着示意图解释,“不只是读取或修复记忆,还能让两个人的记忆相互融合——比如让年轻人体验老人的人生,让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理解彼此的经历,就像……就像搭建一座桥。”
林默的目光落在扉页最下方,那里有母亲用红笔写的一句话:“记忆不是牢笼,而是桥梁。”字迹的撇画带着点弧度,像她以前笑的时候,眼角弯起来的样子。他突然想起十二岁那年,自己因为和同学吵架躲在房间里哭,母亲就是这样坐在他身边,手里拿着一本旧相册:“你看,妈妈小时候也和邻居家的姐姐吵过架,后来我们一起帮隔壁奶奶摘菜,就和好了。记忆会帮你记住难过,但更会帮你找到和解的路。”
“去窗边看看吧。”苏雨晴拉了拉林默的衣袖。两人走到落地窗前,深圳湾的暮色正浓,夕阳把海面染成金红色。原本只播放商业广告的全息投影,此刻正流转着不同的画面:一个穿背带裤的小男孩,踮着脚迈出人生第一步,虚拟的草地上留下他小小的光脚印,旁边传来年轻父母的笑声;一对白发老人坐在全息长椅上,金婚戒指在光影里闪着暖光,老爷爷正给老奶奶念年轻时写的情书;还有两个穿校服的女孩,隔着虚拟的街道拥抱,她们的书包上还挂着当年的校徽——那是分别十年后的重逢。
“这些都是市民自愿分享的记忆片段。”苏雨晴轻声说,“基金会开通了记忆捐赠通道,每天都有人发来自己的珍贵时刻。”林默看着那些流动的光影,突然明白母亲说的“桥梁”是什么——不是冰冷的技术参数,是人与人之间那些柔软的连接,是通过别人的眼睛,看见更广阔的世界。
就在这时,尖锐的警报声突然划破实验室的宁静。不是刺耳的高频鸣响,而是低沉的嗡鸣,像远处传来的雷声。控制台的灯光瞬间从暖白变成冷蓝,全息屏上原本显示的记忆片段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串流动的绿色代码。
苏雨晴立刻冲到控制台前,手指飞快地在键盘上敲击:“怎么回事?是系统被入侵了吗?”她眉间的纹路拧成一个结,指尖按在回车键上的力度,让指节有些发白。
林默凑近屏幕,看着那些代码——它们不像普通的黑客攻击代码那样杂乱,反而像有生命的溪流,顺着屏幕边缘缓缓流动。突然,代码开始凝聚,绿色的字符一个个从数据流里跳出来,在屏幕中央组成一行字:“记忆桥梁已经搭建,接下来,该探索意识的边界了。”
字符的笔画还带着光的余韵,像刚写完的毛笔字,墨汁还在纸上晕染。林默的心脏猛地一跳,他想起三个月前,陈志远还在肉身里时,曾在实验室的深夜和他说过一句话:“记忆只是意识的碎片,真正的终极,是意识的永存。”
他回头看向陈志远的光膜,光膜里的星尘正剧烈地波动,像是在呼应屏幕上的文字。又低头看了看手里的牛皮纸文件夹,母亲的字迹在暮色里泛着柔和的光。一瞬间,所有的线索都串联起来——母亲和陈志远当年的研究,从来不止于修复记忆;王阿婆唤醒的不只是孙女的模样,更是技术温暖的可能;深圳湾的全息光影,不是简单的展示,是桥梁的第一块基石。
“不是入侵。”林默轻声说,声音里带着前所未有的坚定。他伸手抚摸屏幕上的文字,指尖能感受到光的温度,“这是……邀请。”
苏雨晴停下敲击键盘的手,抬头看向林默。窗外的深圳湾已经亮起了灯,全息广告的光影和天上的星光交织在一起,把夜空染成了温柔的橘蓝色。林建国不知何时走到了他们身边,手里还攥着那张旧照片,照片上母亲的笑容,在光影里仿佛有了生命。
陈志远的光膜缓缓飘过来,停在林默身边:“你母亲当年说,技术的每一步,都该朝着‘连接’走。现在,我们该走下一步了。”
林默握紧了手里的牛皮纸文件夹,纸张的质感透过指尖传来,带着母亲的温度。他看向窗外,深圳湾的风正吹过那些流动的记忆光影,吹过实验室里的每一个人——父亲、苏雨晴、陈志远,还有留在文字里的母亲。
他突然明白,今天不是结束,甚至不是真正的开始。记忆编码技术的潜力,就像深圳湾的海,此刻才刚刚露出它的一角。那些关于意识边界的探索,关于人与人之间更深的连接,关于母亲和陈志远未完成的梦想,都在屏幕上那行字里,在深圳湾的星光里,等着他们去奔赴。
林默的指尖重新落在调试面板上,这一次,没有了过去的疲惫,只有沉甸甸的使命感。海风再次从窗外钻进来,带着海的气息,也带着新程的暖意。他知道,他们的征程,才刚刚拉开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