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破茧的时刻 (第1/2页)
瓶颈期的挣扎,如同深陷泥沼,每一次奋力挣扎,换来的却是更深的无力感和下陷。焦虑、失眠、食欲不振,以及那一次次停滞不前甚至略有下滑的模拟考成绩,像一张无形的网,将姜凌霜紧紧缠绕,几乎令她窒息。她感觉自己像一头困兽,在由公式、单词和作文题构筑的牢笼里,徒劳地冲撞,头破血流,却看不到一丝光亮。
然而,骨子里那份从鸡鸣岭带来的、与生俱来的倔强和韧性,在最黑暗的时刻,发出了微弱却不肯熄灭的光芒。放弃?这个念头从未真正在她脑海中占据过上风。母亲的嘱托、大哥的牺牲、弟妹的期盼、乡亲们的目光,以及她自己内心深处那股不甘平庸的火焰,都不允许她倒下。她知道,自己没有任何退路。
既然原有的方法行不通,那就必须改变。她开始强迫自己从那种近乎自虐的、盲目刷题的状态中停下来。深夜,当她再次对着一道复杂的物理压轴题一筹莫展时,她没有像往常一样执拗地死磕到底,而是放下了笔,深深地吸了一口气。她拿出一个崭新的笔记本,封面上用工整的字迹写下:“知识体系与思维突破”。
这是一个痛苦的转变。意味着她要承认自己之前的努力可能存在方向性的错误,意味着她要打破已经形成的习惯,去尝试一条更耗费心力、更考验悟性的路径。她不再追求做题的数量,而是开始疯狂地“复盘”和“溯源”。
她将历次月考、模拟考的数学和物理试卷全部摊开,不再只看错题,而是分析每一道题,尤其是压轴题,考察的是哪些知识点的组合?出题人的意图是什么?设置了哪些思维陷阱?有没有更优的解法?她尝试将散落的知识点串联成线,再编织成网,构建属于自己的知识图谱。这个过程极其枯燥,进展缓慢,有时一晚上也梳理不出一道大题背后所蕴含的思维逻辑。但渐渐地,她发现,当她对知识的整体架构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后,再面对新题时,那种茫然无措的感觉减少了,她开始能够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去切入问题。
她放下了那点可怜的自尊心,开始“厚着脸皮”往各科老师的办公室跑。课间、放学后,甚至是午休时间,只要看到老师有空,她就拿着积累的问题本上前请教。从数学老师那里,她不再只问“这道题怎么做”,而是问“为什么想到用这个公式?”、“这种题型通常有几种思路?”;问物理老师“这个模型的本质是什么?”、“受力分析的关键点在哪里?”;问英语老师“长难句拆分的技巧?”、“如何快速抓住阅读文章的主旨?”;问语文老师“作文立意如何避免平庸?”、“如何将个人经历升华出普遍意义?”。起初,她还有些局促和紧张,但老师们看到她眼中真诚的求知欲和日渐清晰的思路,都给予了耐心的指导和鼓励。这些点拨,如同在迷雾中点亮的一盏盏小灯,虽然微弱,却指引着她前行的方向。
最大的转变,发生在最让她头疼的语文作文上。在又一次作文跑题、得分惨淡后,语文老师将她叫到办公室,没有批评,而是温和地问:“凌霜,你为什么总想着去写那些离你很远的、看似高大上的东西呢?”老师看着她,目光深邃,“你的经历,就是一座独一无二的富矿。你从大山里走出来,经历的苦难,感受到的亲情,体会到的奋斗,这些才是最真实、最打动人的力量。为什么不用你的笔,去写写这些呢?真诚,永远比华丽的辞藻更有力量。”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