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借书 (第2/2页)
那张纸条的字迹还带着几分稚嫩,甚至有些笔画写得歪歪扭扭,她几乎已经忘记了自己还写过这样一张纸条,没想到会被阿姨保存下来,还贴在了暖心墙上。
“其实……”
拾穗儿的声音有些哽咽,她抬手擦了擦眼角,生怕眼泪掉下来,“是您先帮助了我。那时候我刚从戈壁来,什么都不懂,连图书馆的规矩都不知道,是您没有嫌弃我笨,耐心地教我……”
她没有说下去,但那些记忆像潮水一样涌了上来:第一次借完书后,她不知道怎么办理借阅手续,站在服务台旁手足无措,是阿姨主动走过来,教她刷借书证;
有一次她借的书超期了,以为要被罚款,急得快要哭了,阿姨却笑着说“丫头,下次记得按时还就好,这次算了”;
还有一次,她在图书馆看书看到天黑,阿姨路过时,还给她递了一杯热水,说“天凉了,喝点热水暖暖身子”。
那些细小的善意,像一颗颗小石子,铺成了她在大学里走的第一段路,支撑着她走过了最初适应期的迷茫和不安。
阿姨看着她泛红的眼眶,轻轻拍了拍她的手背,像安慰自家孩子一样:“傻丫头,哭什么,都是小事。你能好好读书,有出息了,就是对阿姨最好的回报。”
她顿了顿,忽然想起什么似的,接着说,“你刚才说在研究沙枣树的抗旱机制?是不是看它的叶子卷不卷就能知道它渴不渴?”
拾穗儿愣了一下,随即眼睛亮了起来,像两颗被点亮的星星。
“对!阿姨您怎么知道?我们就是通过观察叶片卷曲程度来判断植株的缺水状况——轻度缺水时,叶片边缘会微微卷曲;中度缺水时,叶片会向内对折;重度缺水时,整个叶片都会卷成筒状。”
阿姨笑着说:“我哪里懂这些学问,就是小时候在乡下长大,看惯了地里的庄稼。天旱的时候,玉米叶子就会卷起来,像被太阳晒蔫了一样;一到下雨天,那些叶子又会舒展开来,绿油油的,精神得很。”
“对!就是这个道理!”
拾穗儿激动地说,她的手不自觉地比划着,“沙枣树的叶片和玉米叶子一样,都是通过卷曲来减少水分蒸发,这是它们在长期进化中形成的适应策略。原来书本上的知识,和您在田野里看到的现象是相通的!”
阿姨点点头:“可不是嘛。有些道理,不管是写在书里,还是长在地里,都是一样的。就像你奶奶在戈壁滩上认草药,她可能不知道什么是‘药用成分’,但她知道哪种草能治咳嗽,哪种草能止血,这都是老辈人一代代传下来的智慧,和你们书本上的知识,本质上是一回事。”
这句话让拾穗儿怔了怔。
她想起奶奶——每次她放假回家,奶奶都会拉着她去戈壁滩上转,指着一株株不起眼的小草说:“这是沙蒿,晒干了能驱蚊;这是骆驼刺,骆驼爱吃,根还能入药;这是沙枣树,果子能吃,叶子能泡茶……”
那时她只觉得奶奶厉害,却没想过,这些看似朴素的认知,其实和自己现在研究的“植物适应性”“资源利用策略”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原来,她一直想做的,就是把奶奶口中的“经验”,变成书本上的“科学”,让更多人了解戈壁滩上的植物,保护它们,让那片贫瘠的土地,能多一点绿色。
阿姨看了看墙上的挂钟,时针已经指向了下午四点,她笑着说:“不耽误你看书了,记得按时还书。”
“嗯!这次一定不会超期的!”拾穗儿保证道,她把借书证小心翼翼地放进书包的内袋里,那里还放着奶奶给她缝的一个小布包,里面装着几颗晒干的沙枣,“谢谢您,阿姨。”
阿姨正要转身离开,忽然又想起什么,回头对她说:“丫头,要是以后找书有困难,还来找阿姨,阿姨帮你拿。”
拾穗儿用力点点头,看着阿姨的身影消失在书架尽头,才重新坐下。但她没有立刻看书,而是从笔记本上小心地撕下一张纸,拿起笔,工工整整地写了起来。
笔尖在纸上滑动,发出轻微的“沙沙”声,像风吹过沙枣树的叶子。
“亲爱的管理员阿姨:
一年前,我是一个刚从戈壁滩来到大城市的女孩,站在图书馆的检索机前,连输入书名都要紧张半天。
是您走过来,耐心地教我怎么操作,还帮我拿下了那本放在顶层的《生态系统生态学》。
您说‘图书馆就是为你们服务的’,那句话像一束光,照亮了我刚上大学时的迷茫。
一年后,我已经能够独立查阅专业文献,还加入了李明教授的沙漠生态研究团队。
现在的我,正在研究沙枣树的抗旱机制,希望能用学到的知识,回报生养我的戈壁滩。
我还记得您给我递过的热水,记得您帮我捡过的书,记得您说过的每一句鼓励的话。
这些细小的善意,像一颗颗种子,在我心里生根发芽,让我知道,这个世界上有很多温暖的人,也让我有勇气一步步往前走。
谢谢您当年的帮助,这份温暖,我会一直铭记,也会像您一样,把它传递给更多需要的人。
祝您永远健康、快乐,每天都能看到喜欢读书的孩子。
拾穗儿”
写完后,她仔细看了一遍,确认没有错别字,才把纸条叠得整整齐齐,放进书包里。
然后,她重新拿起那本《沙漠植物生理生态学》,继续往下读。
这一次,她的眼神更加坚定,笔尖在纸上记录的速度也更快了——书中的每一个知识点,都像是在为她回家的路,铺就一块坚实的石头。
夕阳西沉,图书馆内的灯光次第亮起,暖黄色的光线洒在书页上,让那些冰冷的专业术语都变得温柔起来。
拾穗儿合上书时,窗外的银杏树已经被暮色染成了深黄色,像一幅浓墨重彩的油画。
她把书和笔记本放进书包,背上书包,脚步轻快地走向图书馆门口。
路过服务台时,她看见管理员阿姨正在整理刚还回来的书,便走了过去,把那张叠好的纸条递了过去:“阿姨,这是给您的。”
阿姨愣了一下,接过纸条,戴上老花镜,慢慢地展开。
她读得很认真,嘴唇轻轻动着,读到“那句话像一束光,照亮了我刚上大学时的迷茫”时,手指不自觉地捏住了纸条的边缘,指腹蹭过纸面,像是在触摸一段温热的时光。
等读到最后“这份温暖,我会一直铭记,也会像您一样,把它传递给更多需要的人”,她抬起头,镜片后的眼睛已经蒙上了一层薄湿,却笑得格外明亮,像戈壁滩上刚升起的太阳。
“丫头……”
阿姨张了张嘴,声音有些发颤,她伸手拉住拾穗儿的手,那双布满细纹的手粗糙却温暖,指关节因为常年搬书有些突出,掌心的老茧蹭着拾穗儿的手背,像奶奶握着她的手那样安心。
“你能这么想,阿姨就满足了。其实阿姨做的都是小事,倒是你,这么记挂着,还写下来……”
她没再说下去,只是用力握了握拾穗儿的手,像是把所有的鼓励和期许都融进了这个动作里。
拾穗儿看着阿姨泛红的眼眶,也笑了,眼眶里的湿意终于没忍住,顺着脸颊滑了下来,滴在阿姨的手背上,凉丝丝的,却很快被掌心的温度焐热。
“阿姨,那我先走了,明天还要去实验室看幼苗呢。”拾穗儿轻轻抽回手,帮阿姨把桌上散落的书签归拢好。
“好,好,快去吃饭吧,别饿坏了身子。”阿姨擦了擦眼角,又叮嘱道,“看书别太晚,记得按时休息。”
“知道啦,阿姨再见!”拾穗儿挥了挥手,转身走出了图书馆。
推开门的瞬间,晚风裹着银杏叶的清香扑面而来,吹得她额前的碎发轻轻飘动。
她抬头望向天空,暮色已经浓了,几颗星星偷偷探出了头,像戈壁滩上奶奶夜里点的煤油灯,闪闪烁烁的。
怀里的书本沉甸甸的,却一点也不觉得累,反而像揣着一颗温热的太阳,从手心暖到了心底。
走在回宿舍的路上,路灯次第亮起,暖黄色的光在地上铺成一条长长的路,银杏叶落在灯光里,像撒了一地的金片。
她想起刚才在书里看到的“沙生植物根系构型”,忽然就想起家乡的那片沙枣林——小时候她总觉得那些树长得慢,枝桠也不粗壮,可现在才知道,它们的根在地下默默延伸,最深的能扎进十几米的土层,像一群沉默的战士,守着那片贫瘠的土地。
原来自己也是这样啊,从刚到大学时的“怯生生”,到现在能独立做实验、读专业书,就像沙枣树的根,一点点在知识的土壤里扎深、扎稳。
而管理员阿姨的善意,老师的信任,同学的帮助,还有奶奶的牵挂,就是滋养她成长的“水分”,让她在陌生的城市里,也能像戈壁滩上的沙枣树那样,倔强又坚定地生长。
回到宿舍楼下,她停下脚步,回头望了一眼图书馆的方向——那里的灯光还亮着,像黑夜里的一座灯塔。
她摸了摸书包里的借书证,又摸了摸那张写给阿姨的纸条,忽然觉得,“借书”这件事,从来都不只是借走一本书那么简单。
从大一借走《生态系统生态学》,到今天借走《沙漠植物生理生态学》,借走的是知识,留下的是温暖;得到的是成长,要传递的是善意。
就像戈壁滩上的沙枣树,自己扎根生长,也会为路过的人遮荫,为风沙里的小动物提供庇护。
她握紧怀里的书,转身走进了宿舍楼。楼道里的灯光很亮,映着她的影子,比一年前挺拔了许多。
她知道,明天在实验室里,当她再次观察那些沙枣树幼苗时,不仅会带着书里的新知,还会带着这个午后的温暖——
那些藏在书页里的善意,那些握在手心里的温度,都会变成她往前走的力量,让她离故乡的戈壁滩更近一点,离“用知识回报土地”的梦想更近一点。
夜深了,图书馆的灯光渐渐熄灭,只有门口的“暖心墙”还亮着一盏小灯。
新贴的纸条和去年那张并排放在一起,一张字迹稚嫩却真诚,一张笔触坚定又温暖。
风从门缝里吹进来,纸条轻轻晃动,像两个小小的身影,在灯下诉说着一个关于成长、感恩与传承的故事——就像戈壁滩上的沙枣树,一年年扎根,一代代生长,把坚韧与温暖,永远留在了那片土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