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三阅读

字:
关灯 护眼
二三阅读 > 拾穗儿 > 第15章-问师

第15章-问师

第15章-问师 (第2/2页)

“谢谢教授。”
  
  她站起来,深深鞠了一躬,腰弯得很低,头发都垂到了胸前。
  
  孙教授笑着摆摆手,“不用谢,有不懂的地方,随时来问。”
  
  那个傍晚,拾穗儿没有去食堂吃饭,也没有回宿舍,直接去了图书馆。
  
  图书馆的三楼靠窗位置是她最喜欢的地方,从这里能看到学校的操场和远处的高楼。
  
  她把书包放在椅子上,小心翼翼地把论文摊开在桌面上,又拿出笔记本和笔,摆得整整齐齐。
  
  斜阳透过百叶窗,在书页上投下斑驳的光影,像家乡戈壁滩上的云影。
  
  第一篇论文是关于阿拉善盟的梭梭林种群研究,作者是一位来自甘肃的教授,看到“甘肃”两个字,拾穗儿觉得格外亲切。
  
  论文里有数据表格,有折线图,还有实地拍摄的照片——照片上的梭梭林长得很茂盛,远处是连绵的沙丘,和她家乡的景色一模一样。
  
  当她看到“研究人员用逻辑斯蒂模型拟合梭梭种群增长数据,得出该区域梭梭林K值为3.82株/公顷”时,心跳突然加快了,指尖都有些发麻。
  
  3.82株/公顷——这个冰冷的数字,此刻在她眼里却活了过来。
  
  她想起了家乡的梭梭林,阿爸在也时带着她去种梭梭,每次都会量好间距,说“两棵树之间要留够三步远,不然长不好”。
  
  原来阿爸的“三步远”,就是论文里的“3.82株/公顷”;原来阿爸嘴里的“经验”,就是书本上的“逻辑斯蒂模型”。
  
  她终于明白,为什么阿爸常说“一块地就像一个人,承载能力是有限的”,这句话里藏着的,就是最朴素的生态学智慧。
  
  她在笔记本上认真地抄录着关键段落,遇到不懂的术语就用红笔圈出来,旁边写上“查词典”“问老师”。
  
  图书馆的灯一盏盏亮起,暖黄色的灯光照在她的脸上,她的影子在墙上拉得很长,像一株倔强生长的梭梭。
  
  有那么一个瞬间,她抬起头,望着窗外渐渐暗下来的天,恍惚间觉得自己不是在省城的图书馆,而是回到了戈壁滩上——夕阳把天空染成了橘红色,羊群在草原上慢悠悠地吃草,阿爸坐在石头上抽烟,阿妈在帐篷里做饭,炊烟袅袅,飘向远方。
  
  第二次生态学课,孙教授刚走进教室,目光就在人群中扫了一圈,像在寻找什么。当看到第三排靠窗的位置坐着拾穗儿,她正低头预习课本,手指还在轻轻划着书页时,他微微点头示意。
  
  拾穗儿抬起头,正好对上老师的目光,她赶紧露出一个微笑,心里像喝了奶奶阿古拉做的甜奶茶,暖暖的。
  
  这节课老师讲的是“种间关系”,讲到竞争、共生、捕食时,他突然停了下来,看着全班同学说:“我给大家举个例子,就拿荒漠里的梭梭树和肉苁蓉来说——
  
  肉苁蓉是寄生植物,它要依靠梭梭树的根系才能生长,而肉苁蓉的生长又能帮助梭梭树吸收水分,这就是典型的互利共生关系。”
  
  说到这里,他的目光又落在了拾穗儿身上,“之前有同学跟我聊过家乡的梭梭林,其实很多生态学案例,都藏在我们的生活里,只要多观察、多思考,就能发现。”
  
  拾穗儿的脸又红了,却不再像上次那样紧张,她挺直了背,认真地记着笔记,把“梭梭树-肉苁蓉”的例子写在笔记本上,还画了一个小小的箭头,标上“互利共生”。
  
  下课铃响了,同学们陆续收拾书包,拾穗儿还在整理笔记,没等她起身,孙教授已经走到了她的课桌旁。
  
  他的手自然地撑在桌面上,指尖还沾着一点粉笔灰,“论文看得怎么样?有没有不懂的地方?”
  
  拾穗儿赶紧从书包里掏出那几篇论文和笔记本,论文的页脚已经卷曲,上面贴满了彩色便签——黄色的便签写着“这里的数据和家乡的情况很像”,粉色的便签写着“这个公式没看懂,要再问老师”,绿色的便签画着一个笑脸,旁边写着“原来生态学这么有意思”。
  
  笔记本上,除了原来的问题,又增添了许多新的思考:“如果梭梭林里种了沙棘,会不会影响K值?”“人工补种梭梭树,能不能提高环境容纳量?”
  
  “老师,这篇关于梭梭林的文章里,提到降水量的年际波动会影响环境容纳量,”她的语速因为兴奋而略快,眼睛亮晶晶的,像盛满了星星,“那是不是说K值其实不是一个常数,而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范围?就像我们家乡的羊群,好年景能养五十只,坏年景只能养三十只,K值就在三十到五十之间波动?还有,文章里说人工灌溉能提高K值,那如果我们在戈壁滩上建更多的灌溉设施,是不是就能种更多的梭梭树,治沙效果也会更好?”
  
  林教授的眼睛亮了起来,像突然被点燃的烛火,连镜片后的目光都透着雀跃的光。
  
  他没等拾穗儿把话说完,就拉过旁边的椅子坐下,膝盖几乎贴着课桌,伸手从她手里接过后笔记本,指尖轻轻点在“动态变化的范围”那行字上,力道轻得像怕碰碎了什么珍宝:“你这话问到根上了!课本里写的‘固定K值’,其实是给刚入门的人搭的‘脚手架’,等你真懂了,就会发现它根本不是死的——就像你家羊圈里的干草,好年景能堆到圈顶,能多容下十只羊;坏年景干草只够铺个底,再挤就会饿肚子,这上下浮动的空间,就是K值的‘弹性区间’。”
  
  他从口袋里摸出一支黑色水笔,在笔记本空白处飞快画了两条平行虚线,中间用歪扭的波浪线连起来,像给区间装了“心跳”:“你看,这两条线就是K值的上下限,中间的波浪线就是实际种群数量——雨水多了,草长旺了,上限就往上提;旱天来了,草枯死了,上限就往下落。你说的人工灌溉,就是把上限往上拽的‘力气’,可这里面藏着个门道:戈壁滩的地下水像个大水库,抽得太狠,水库见底了,不光梭梭树,连旁边的沙棘、红柳都得渴死,这就是生态学里的‘连锁反应’,牵一发要动全身。”
  
  拾穗儿赶紧把“连锁反应”四个字写在笔记本上,笔尖用力得让纸页微微发皱。
  
  她抬头时,正撞见孙教授盯着她的笔记笑,眼角的皱纹挤在一起,像被阳光晒软的沙纹:“你记笔记的样子,像极了我当年跟着导师去草原调查的时候——那时候我揣着个小本子,见着牧民就问‘您家今年能多养几只羊’,见着草就量‘这亩地能喂饱几只羊’,比在课堂上啃公式实在多了。”
  
  “教授您当年也会怕学不会吗?”拾穗儿忍不住问,声音比刚才轻了些,带着点怯生生的好奇——在她眼里,教授就像书架上那些厚书,满是笃定,从不会有“不懂”的时候。
  
  “怕啊,怎么不怕?”孙教授哈哈笑起来,声音在空教室里荡开,“我第一次见‘逻辑斯蒂模型’时,盯着公式里的K看了半节课,心里直犯嘀咕‘这字母到底代表啥’,后来导师没给我讲公式,而是带我去草原蹲了三天——白天看老鼠啃草根,晚上听牧民讲‘草够不够吃要看天’,才明白K值不是纸上的字母,是草原上的草、天上的雨、牧民手里的鞭子,是活生生的‘日子’。”
  
  他的手指轻轻蹭过论文上梭梭林的照片,照片里的梭梭树干泛着深褐色,枝叶间还挂着小小的果实:“你家乡的梭梭树,是不是也结这样的果子?我当年在阿拉善捡过一颗,硬得能硌牙,泡在水里却能发芽——生态学最有意思的地方就在这,它不是公式堆出来的,是能摸、能看、能跟着牧民学的学问。你把论文里的模型和家乡的梭梭林对一对,就会发现那些弯弯曲曲的曲线,其实都在说‘怎么活下去’的道理。”
  
  拾穗儿的眼眶突然有点发热,她赶紧低下头,用指尖蹭了蹭眼角——原来她纠结了好久的“K值”,不是遥不可及的理论,是阿爸放羊时念叨的“草够不够吃”,是阿妈种梭梭时说的“间距要留三步”,是家乡土地上长出来的“实在话”。
  
  之前她总觉得自己像个外人,隔着玻璃看这些知识,现在才发现,自己早就站在知识的土里了,只是没找到开门的钥匙。
  
  “我之前总怕跟不上同学,怕这些公式太复杂……”
  
  她的声音有点发哑,却格外实在,“现在才知道,我不是不会,是没敢把家乡的事和书本连起来。”
  
  孙教授伸手轻轻拍了拍她的肩膀,掌心的温度透过薄薄的衬衫传过来,像春日里晒暖的石头:“别慌,学习就像梭梭树扎根——刚开始长得慢,根须在地下盘得深,后来才能抗住风沙。你比好多同学都幸运,你见过真正的荒漠,知道梭梭树怎么扛风,知道羊群怎么跟着草走,这些都是书本教不会的‘活知识’。以后遇到不懂的,别憋着,随时来问;也可以把家乡的事写下来,咱们一起琢磨怎么用生态学讲清楚,好不好?”
  
  拾穗儿用力点头,眼泪还是没忍住,滴在笔记本上,晕开一小片墨迹。
  
  孙教授见状,从抽屉里抽了张纸巾递给她,又转身从书架上抱下来一本蓝色封面的书——《干旱区生态学研究方法》,书页间夹着张泛黄的书签,上面画着株小小的梭梭,叶子歪歪扭扭的,像随手画的。
  
  “这本书送给你,”他把书放在拾穗儿面前,指尖还沾着书脊上的灰,“里面有好多荒漠植被的案例,还有怎么测K值的方法。你可以看看人家是怎么把理论用到治沙上的,说不定能想起家乡的事。下次见面,咱们聊聊你家草场退化的问题,看看能不能用逻辑斯蒂模型找着原因。”
  
  拾穗儿双手接过书,封面的布纹蹭着掌心,像摸着凉凉的沙粒。
  
  她把书抱在怀里,仿佛抱着一团暖烘烘的光:“谢谢老师,我一定好好看,好好写家乡的事。”
  
  这时,窗外的夕阳已经沉到教学楼后面,橘红色的光从窗户斜切进来,把老师的影子拉得很长,落在拾穗儿的笔记本上,和她的字迹叠在一起。
  
  孙教授看了看表,站起身:“不早了,食堂该关门了——你快去吃饭,别像我当年似的,为了啃公式忘了吃饭,饿得胃疼。”
  
  拾穗儿赶紧把笔记本、论文和书塞进书包,背上时还特意把书往怀里贴了贴。她朝孙教授鞠了一躬,声音比来时亮了些:“教授再见,我下次还来问您!”
  
  孙教授笑着摆摆手,看着她的身影走出教室,直到走廊里的脚步声渐渐远了,才转身拿起自己的教案。
  
  他翻开教案,里面夹着张刚写的便签,上面写着:“拾穗儿——结合荒漠案例设计课堂讨论,让她带家乡的故事来分享”。
  
  笔尖停顿了下,又添了句:“下次见面问问她家乡梭梭林的近况”。
  
  窗外的夕阳把云层染成了粉紫色,像戈壁滩上少见的晚霞。
  
  孙教授望着窗外,忽然想起二十年前的自己——也是这样,抱着本旧书追着导师问,在一个个黄昏里慢慢摸清知识的脉络。
  
  他忽然明白,所谓教书,从来不是把公式写在黑板上,是帮学生找到知识和生活的牵连,是让他们知道:那些看似难懂的理论,其实都藏在他们走过的路、见过的风景里,藏在他们心里最惦记的“家乡”里。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极品全能学生 凌天战尊 御用兵王 帝霸 开局奖励一亿条命 大融合系统 冷情帝少,轻轻亲 妖龙古帝 宠妃难为:皇上,娘娘今晚不侍寝 仙王的日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