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补课 (第2/2页)
有一次,教几何题时,课本上的图形太小,孩子们看不清楚。
拾穗儿就带着他们到巷子外的空地上,用树枝在地上画大大的三角形、长方形。
她蹲在地上,一边画一边讲:“你们看,这个三角形,三个角加起来是180度,就像咱们三个好朋友,手拉手围成一圈,刚好是一个平角。”
小石头学得最认真,他也拿着树枝,在旁边跟着画,画错了就用脚蹭掉,再重新画,直到画得和拾穗儿的一模一样。
拾穗儿看着他专注的样子,忽然想起了自己小时候——那时她在戈壁滩上,也是这样用树枝在沙地上演算,奶奶阿古拉坐在旁边,一边拾掇晒干的沙枣,一边看着她,眼神里满是温柔。
慢慢地,孩子们的功课有了起色。
扎羊角辫的小女孩以前总写错字,现在语文练习册上的红勾越来越多;
那个爱跑跳的小男孩,英语单词记得又快又准,还能给其他小朋友当小老师。
只有小石头,数学还是有点吃力,尤其是应用题,常常读完题不知道该从哪里下手。每次遇到难题,他就会皱着眉头,手指无意识地抠着练习册的边角,眼神里满是沮丧。
拾穗儿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她想起校长说过,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节奏,不能急。
于是,她专门给小石头准备了一本错题本,把他做错的应用题都抄在上面,每道题旁边都用红笔写着解题思路,还画着简单的示意图——比如行程问题,她就画个小人和一辆自行车,标注出速度和时间;比如工程问题,她就画个两层楼房,标注出工作量和工作效率。
有一个周末,小石头拿着一道题来问她:“姐姐,这道题我还是不会。”题目是:爸爸要修一段路,每天修5米,修了3天,还剩20米没修,这段路一共长多少米?
拾穗儿没有直接讲,而是拉着小石头的手,走到巷子口的墙边:“咱们把这道题演一遍好不好?你当爸爸,我当路,好不好?”
小石头愣了一下,然后用力点头
。拾穗儿用树枝在地上画了一条长长的线,代表路,她指着线的一端说:“你每天修5米,那3天修了多少米呀?你用脚量一量,一步代表1米,好不好?”
小石头迈着小步子,从线的一端开始走,走了5步,停下来,拾穗儿说:“这是第一天修的,第二天再走5步,第三天再走5步。”
小石头连着走了三次,走到了线的中间位置。
“你看,这是你3天修的,一共是5加5加5,等于15米,对不对?”
拾穗儿说,她又指着线剩下的部分,“这是还没修的20米,那这段路一共长多少米呀?”
小石头看着地上的线,忽然明白了:“15加20,等于35米!”
他高兴得跳起来,抱着拾穗儿的胳膊晃了晃:“姐姐,我懂了!原来应用题这么简单!”
拾穗儿看着他雀跃的样子,心里像喝了蜜一样甜——她想起奶奶阿古拉以前总说,帮助别人,比自己得到好处还开心,以前她不懂,现在终于懂了。
时间过得很快,转眼三个月就过去了。这天周末,拾穗儿刚走到巷口,就看见小石头举着一张试卷,飞快地朝她跑来。
他跑得太急,差点摔了一跤,幸好扶住了旁边的电线杆。
“拾穗儿姐姐!拾穗儿姐姐!”
小石头跑到她面前,气喘吁吁地把试卷递过来,脸上满是激动,“你看!我数学考了82分!以前我都考不及格的,这次居然考了82分!”
拾穗儿接过试卷,试卷上的红色分数“82”格外醒目,旁边还有老师用红笔写的“有进步,继续努力”。
她一页一页地翻看,以前密密麻麻的红叉少了很多,错题旁边都有小石头用铅笔写的订正过程,字迹虽然稚嫩,却很工整。
她想起三个月前,小石头第一次见她时,怯生生地躲在同伴身后,连话都不敢说;
想起他拿着“鸡兔同笼”的题目,皱着眉头说“我不会”;
想起他在空地上,拿着树枝一遍一遍地画几何图形……
眼泪忽然就涌了上来,模糊了试卷上的字迹。
“姐姐,你怎么哭了?”
小石头慌了,他伸出小手,想擦拾穗儿脸上的眼泪,却又有点不敢,只能小声说,“是不是我考得还不好?我下次一定考得更好。”
“不是,不是,”
拾穗儿擦了擦眼泪,笑着摸了摸小石头的头,他的头发软软的,像小时候家里养的小羊羔的毛,“姐姐是高兴,小石头真棒,终于‘结果’啦,就像咱们画的沙枣树,扎稳了根,结出甜果子了。”
小石头听了,笑得更开心了,他拉着拾穗儿的手,把她往巷子里拉:“姐姐,我妈妈煮了糖水蛋,让我给你留了一碗,你快尝尝,可甜了!”
巷子里的孩子们都围了过来,七嘴八舌地说着自己的进步。
“姐姐,我语文考了75分!”
“姐姐,我英语单词全对了!”
“姐姐,老师夸我作业写得认真!”
孩子们的声音像小麻雀一样,叽叽喳喳的,却格外好听。
拾穗儿看着他们一张张笑脸,忽然想起了奶奶——在临上大学前拉着她的手说:“穗儿,奶奶没文化,教不了你太多,但你要记住,做人要懂得感恩,别人帮过你,你要记在心里,有机会就帮别人。”
那时她似懂非懂,直到遇见张教授,图书馆的阿姨,遇见这些孩子,她才真正明白奶奶的话。
张教授当初把她从戈壁滩的接到学校,给她安排宿舍,帮她申请助学金,还总说:“拾穗儿,你是个好孩子,要把这份善良传下去。”
以前她不知道该怎么传,现在她懂了——把自己得到的“甜”分给别人,就是最好的报答。
奶奶给她的沙枣甜,张教授给她的帮助,现在,她把这份爱分给了这些孩子,看着他们从怯生生的小不点,变成自信开朗的小大人,看着他们的功课一点点进步,看着他们脸上露出开心的笑容,这份幸福,比任何时候都更浓郁,更长久。
小石头拉着她走进自家的小房子,房子很小,只有一间屋,摆着一张床、一个衣柜和一张小桌子,桌子上放着一个搪瓷碗,碗里卧着两个糖水蛋,热气腾腾的,甜香扑鼻。
小石头妈妈从厨房走出来,手里拿着一双筷子,笑着说:“拾穗儿老师,快尝尝,这是我特意给你煮的,小石头说你喜欢吃甜的。”
拾穗儿接过筷子,夹起一个糖水蛋,咬了一口,蛋黄流出来,甜丝丝的,暖到了心里。
她看着小石头期待的眼神,看着他妈妈淳朴的笑容,看着窗外巷子里追逐打闹的孩子们,眼泪又一次涌了上来——这一次,不是因为感动,而是因为幸福。
她知道,奶奶和张教授一定在期盼着她,盼着她把沙枣树的故事讲给更多孩子听,盼着她把这份甜,一点一点,分给更多需要的人。
往后的每个周末,“阳光社区”的巷子里,总少不了两股动人的声音——拾穗儿温柔的讲课声,像春风拂过戈壁,轻轻漫进孩子心里;还有孩子们清脆的笑声,裹着天真,在老槐树周围绕着圈儿飘。
老槐树上挂着的小黑板,是这里最特别的“课堂”。
上面密密麻麻写满了生字、公式和英语单词,每一笔都是拾穗儿的用心;
地上用树枝画的图形更热闹,三角形、长方形排着队,旁边还藏着几棵歪歪扭扭的沙枣树——那是孩子们跟着拾穗儿学几何时,随手画下的小小心思。
曾经怯生生的孩子,如今像极了戈壁滩上的沙枣树。
在拾穗儿日复一日的陪伴里,他们一点点扎稳了根,学着耐住生活的风沙,慢慢长出了属于自己的“甜果子”。
这果子里,藏着知识的清甜,裹着成长的回甘,更浸着被爱细细滋养的、最珍贵的甜。
其实这巷子里的给孩子们补课,藏着最朴素的道理:不是所有成长都要在宽敞的教室,不是所有温暖都来自轰轰烈烈的举动。一句耐心的讲解、一次温柔的鼓励,哪怕只是一方挂在槐树上的小黑板,只要带着真心与坚持,就能成为照亮他人的光,让平凡的角落结出最甜的果,也让我们明白——付出爱、传递光,便是生命最有意义的成长与回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