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瓶颈期 (第2/2页)
那天晚上,我梦见了高中图书馆。十六岁的我小心翼翼地翻开《梦的解析》,封面上弗洛伊德的目光睿智而深邃。醒来时,枕边还残留着泪痕,但心里某个地方变得坚定。
周一,我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建议:“我们能不能换个思路?不追求完美的数据融合,而是寻找不同模态数据之间的对应关系。”
陈浩起初反对:“这等于降低了研究标准。”
“不是降低标准,是调整策略。”我调出之前所有的失败记录,“看看这些错误模式,它们本身就在告诉我们一些信息。”
我们开始重新分析那些“失败”的数据。不再强求精确同步,而是寻找不同信号之间的相关模式。
奇迹般地,新的视角带来了新的发现。在那些看似混乱的数据中,我们识别出了一些稳定的对应关系:特定的眼动模式总是伴随着特定的脑电活动,而这两者又与皮肤电反应的变化相关。
“这可能是梦境强度的一个综合指标!”陈浩兴奋地指着新生成的图表。
突破来得突然而平静。一个雪后的清晨,我们像往常一样分析数据,突然同时屏住了呼吸——屏幕上清晰地显示出了我们苦苦追寻的模式:三种不同来源的数据,第一次呈现出完美的一致性。
实验室里一片寂静,然后我们同时跳起来拥抱在一起。
“我们做到了!”陈浩的声音因激动而颤抖。
那一刻,半年来的挫败、焦虑、自我怀疑,都化为了成功的甜蜜。
李教授看到结果后,难得地露出了笑容:“恭喜你们突破了瓶颈。但记住,这只是开始。”
当晚,我们实验室举行了小小的庆祝。方舟带来了蛋糕,上面写着:“给永不放弃的人。”
吃着蛋糕,我忽然理解了科研的真谛:它不是在平坦大道上的漫步,而是在崎岖山路上的攀登。每个瓶颈都是成长的机会,每次失败都是通往成功的阶梯。
“感觉如何?”弗洛伊德老师问。
“像经历了一场漫长的暴风雨,终于看到了彩虹。”我回答,“而且我知道,后面还会有更多的暴风雨。”
他微笑着点头:“那么,你已经准备好迎接下一个挑战了。”
窗外,雪花依旧飘落,但实验室里的气氛已经完全不同。我们突破了瓶颈,也突破了自己的极限。
这段经历让我明白,科研路上最珍贵的不是那些顺利的时刻,而是在看似走投无路时依然不放弃的勇气。而这种勇气,将支撑着我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