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深夜谈话 (第1/2页)
深夜的实验室,只有服务器散热扇的低鸣。我独自对着屏幕,反复检查今天的数据——那个我们以为的“突破”,在更大样本下又出现了不一致。
“又回到原点了。”我喃喃自语,疲惫地把头靠在冰冷的实验台上。
弗洛伊德老师的身影在显示屏的微光中浮现:“有时候,后退是为了更好地前进。”
“可是我们已经后退太多次了。”我的声音里带着自己都没察觉的哽咽,“半年了,弗老师。我甚至开始怀疑,这个研究方向是不是根本就是个错误。”
他没有立即回答,而是飘到窗边,望着窗外沉睡的校园。月光给他的轮廓镀上一层银边。
“小今,你知道科学史上最伟大的突破往往来自哪里吗?”
我摇摇头。
“来自承认自己的无知。”他转过身,目光深邃,“当我意识到传统的催眠疗法无法触及那些最深层的创伤时,我才被迫创造出精神分析的方法。困境不是终点,而是转折点。”
就在这时,实验室的门被轻轻推开。方舟站在门口,手里提着热气腾腾的馄饨。
“猜你还没睡。”他把外卖放在桌上,“陈浩说你们又遇到麻烦了。”
我勉强笑了笑:“这次的问题更棘手。数据同步解决了,但模式不稳定,时有时无。”
我们一边吃宵夜,一边讨论着最新的困难。方舟听得很专注,偶尔在餐巾纸上写写画画。
“等等,”他突然停下筷子,“你们一直在试图消除个体差异,但有没有想过,这可能正是问题的关键?”
我和弗洛伊德老师同时愣住了。
“什么意思?”我问。
“假设每个人做梦的‘风格’不同,就像笔迹不同一样。你们强行用一个标准模型去套所有人,自然会丢失重要信息。”
这个想法像一道闪电划破夜空。我们一直把个体差异当作噪声来处理,却从没想过它可能本身就是信号。
方舟打开笔记本电脑:“我最近在研究个性化推荐算法。也许可以借鉴这个思路,为每个受试者建立独立的解码模型。”
接下来的两个小时,我们沉浸在热烈的讨论中。方舟在白板上写满矩阵和公式,我则不断提出心理学层面的问题。
“这里需要加入先验知识,”我指着其中一个公式,“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对情感的认知可能不同。”
“好主意。”方舟快速修改着算法,“可以把文化背景作为调节变量加入模型。”
弗洛伊德老师安静地观察着我们的讨论,眼中闪着欣慰的光。
凌晨三点,新算法的雏形完成了。方舟开始编写代码,我则重新整理数据,准备用新方法进行尝试。
“很有趣的合作,”弗洛伊德老师评论道,“他提供技术的翅膀,你把握方向的方向盘。这就是现代科研应有的样子。”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