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7章 巴蜀疮痍 (第2/2页)
原因很简单,实行配额食盐制度之后,私盐的利润空间就大幅度的下降了。
哪怕私盐再便宜,百姓已经买了官盐了,除非不够吃,否则是不存在继续购买食盐的情况,甚至百姓宁可节省官盐使用,也不会购买私盐补充。
这样一来,私盐别说继续维持暴利了,就是销售出路都会大幅度萎缩,除了少数不法商贩可能会在授盐额度之上的需求量偷偷购买私盐外,再不会其他销路了。
而这些私盐贩子的背后,往往都站着各家豪门大族,这些人不但提供官面上的保护,更有甚者直接出动族兵部曲走私食盐。
针对这种情况,吕常又献上了一条策略,那就是收编盐军。
简单来说,便是将私盐贩子一分为二,将那些背后没有豪强大族支持的私盐贩子收编为官军,给与粮饷,用来打击那些有豪强大族支持的私盐贩子。
不得不说,吕常的策略相当不俗,一下子就吸引到了刘封。
要知道原时空中,季汉实行了这一套策略之后,盐税所得的收入,在短短的一年时间里竟然暴增了三倍,在两年之后的汉中之战时,光盐税收入就从刘璋时期的百分之十,激增至百分之四十五。
刘璋时期的益州税收,较之永和年间已经下降许多。
永和年间,巅峰时期的益州年入财政高达一亿七、八千万钱,这些钱中,大约有一成半到两成是需要留在各郡县以及州府的,剩下的则都需要上交国库。
到了刘璋时期,年财政依旧能在一亿四千万钱以上,一成便是一千四百余万钱。就以这个数据来衡量增量的话,吕常此策能够为刘封最少能多收入四、五千万钱。
这已经超过了一个大郡的年赋税了,刘封如何能不动心?
这可是每年增加的纯收入,成本其实已经被原有的盐税征收体系所覆盖了大半,不由得刘封不动心。而且此时刘封有足够的实力和能力推行这个方案,因为眼下蜀中最为重要的两个食盐产地——临邛县和朐忍县都已经在刘封的掌控之下了。
同时,实行这个政策还能打压豪强的不法举动,并从中竖立起自身威望。
当然了,这个政策也不是全是有利的,官营食盐,又是强行配额,久而久之必然会腐败丛生,贪鄙横生。
不过刘封却并不担心,因为他早就知道这些后果,也有相应的解决方案。
为今之计,是先把这些钱从豪强嘴里夺过来才是最为重要的。
除了吕常的计口授盐之策外,何祗也献上了两个方策,便是以粮代赋,以及简讼息争。
前者也极为符合当下的益州局势,赵韪叛乱,刘封入蜀,曹昂南下,连绵的战事已经打了整整一年多了,尤其是曹昂、刘璋这次东窜,几乎将成都的府库给搬空了,大量的金银、铜钱、蜀锦这些硬通货几乎一扫而空。
如今的成都在人口上虽然被略走了三五万青壮,可至少还剩下两倍数量的老弱,以及士族豪强以及他们所隐匿的上万青壮,而且成都周围的乡村,以及龙头山中也都躲藏着不少躲避战事的人口。
与人口相比起来,成都在经济上却是真正的一座空城,更难堪的是,粮食方面刘封还有不少办法,既可以发动本地的士族豪强捐输,也可以自后方转运,光是广都、武阳有囤积了大量的粮草可供支取。
但金银铜钱不在此列。
自董卓乱整,铸造小钱开始,整个中原天下的金融就彻底崩盘了。
除了袁绍治下的河北,以及刘封、刘备父子所掌控的东南还能收得到不少钱税外,中原大地几乎无钱可用,已经退回了原始到以物易物的地步。
蜀中原本的情况还好,刘焉时期就有铸造铜钱,刘璋时期更是每年铸钱五百万。
纵然这些铜钱无论质量还是大小,都没法同五铢钱相提并论,但比起董卓的小钱来已经是极具良心了,也被蜀地百姓所认可。
故而蜀中的经济一直还是比较稳定的。
可这次刘璋、曹昂将成都府库中的金银铜钱全部席卷而走,而刘封一时之间根本拿不出同等数量,甚至是半数的铜钱来补充市场所需,因此接下来在经济上的冲击将会相当的大。
何祗的建议可谓是及时之雨,相当符合目下的险情所需。
刘封倒是不知道,原时空里也正是何祗的这一条策略,很快就安定了成都平原上的诸个县邑,使得赋税体系恢复了正常,从而给刘备筹措到了大量的粮草。
当然,这个体系也并非是完美无缺的,事实上这种体系对农民的压榨是相当厉害的。其中最大的弊端就是定价权力掌握在官吏手中,如果监管失当的话,就非常容易造成舞弊和欺压百姓的情况。
因此,刘封并不打算长期使用,并且会对这个政策进行微调。
“德昂、子桓、子敬、德信,且先入座。”
次日,刘封悄悄的将李恢、吕常、何祗、马忠四人叫了过来。
马忠乃是阆中人,马家在阆中也算豪门,只是马忠这一支早已败落,如今已算是寒门。
马忠小时候寄养在外祖父家,后来才恢复马姓,改名为忠,此时尚且年轻,不过二十三岁,才刚刚恢复马姓不久,并在外祖家的帮助之下,于郡中出任小吏。
刘封对于季汉名臣大将的履历知道的很是清楚,早早的就派人去了阆中征辟马忠。
得知自己为左将军所征辟,马忠第一反应并非是欣喜,而是怀疑,甚至还当即告到阆中县府之中。
所幸使者带着印信,这才解除了误会,并将马忠给带了回来。
四人谢过刘封之后,分别入席坐下。
随后,刘封将吕常、何祗二人所做的文书传给李恢等四人观看。当然,吕常和何祗二人,只是观看对方的大作,而其他两人则要观看两篇策论。
两篇策论并不长,而且简明扼要,阐明主题。
四人只是一顿饭的功夫,就已经全部看完。